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巧言全文注音

1. 诗经巧言

诗经巧言

1.谁知道《诗经.小雅.巧言》的全文并加以注释

《诗经·小雅·巧言》赏析[论语说文] 诗经赏析 2010-04-22 08:41:29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诗经·小雅·巧言》赏析 《诗经·小雅·巧言》译注题解:讽刺周王听信谗言而祸国殃民。

原 文译 文注 释悠悠昊天1,曰父母且2。无罪无辜,乱如此幠3。

昊天已威4,予慎无罪5。昊天泰幠6,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7。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8,乱庶遄沮9。君子如祉10,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11,乱是用长。君子信盗12,乱是用暴。

盗言孔甘13,乱是用餤14。匪其止共15,维王之邛16。

奕奕寝庙17,君子作之。秩秩大猷18,圣人莫之19。

他人有心20,予忖度之。跃跃毚兔21,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22,君子树之。往来行言23,心焉数之。

蛇蛇硕言24,出自口矣。巧言如簧25,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26。无拳无勇27,职为乱阶28。

既微且尰29,尔勇伊何?为犹将多30,尔居徒几何31?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

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

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

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

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

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

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

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

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

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

没有勇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 1.昊天:老天,苍天。

2.且(jū):语尾助词。 3.幠(hū):大。

4.威:暴虐、威怒。 5.慎:确实。

6.泰幠:太糊涂。泰,通太;幠,怠慢,疏忽。

7.僭(jiàn):通"谮",谗言。涵:容纳。

8.怒:怒责谗人。 9.庶:几乎。

遄沮:迅速终止。 10.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11.盟:与谗人结盟。 12.盗:盗贼,借指谗人。

13.孔甘:很好听,很甜。 14.餤(tán):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

15.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

共,通"恭",忠于职责。 16.邛:病。

17.奕奕:高大貌。寝:宫室。

庙:宗庙。 18.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

19.莫:制定。 20.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

21.跃(tì)跃:跳跃的样子。毚(chán):狡猾。

22.荏(rěn)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

23.行言:流言,谣言。 24.蛇(yí)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

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 25.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

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26.麋(méi):通"湄",水边。

27.拳:勇。 28.职:主要。

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

29.微:通"癓",小腿生疮。尰(zhǒnɡ):借为"瘇",脚肿。

30.犹:通"猷",指诡计。 31.居:语助词。

徒:党徒。【赏析】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

《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作者显然饱受谗言之苦,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悠悠昊天,曰父母且。

无罪无辜,乱如此幠。”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情急愤急之下,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只是面对苍天,反覆地空喊,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

二、三两章,情感稍缓,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在作者看来,进谗者固然可怕、可恶,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

谗言如同鸦片,人人皆知其毒性,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

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可谓深刻至极!此二章句句如刀,刀刀见血,将“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筋骨毕现。

“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无疑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吴师道云:“前三章刺听谗者,后三章刺谗人。”

(见《传说汇纂》)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故先刺之。看来,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 四、五两章,形同漫画,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虚伪的丑陋面目。

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而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

作者的描绘入木三分,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令人有“颜之厚矣”终不敌笔。

2.诗经巧言所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巧言》,《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的厚颜无耻。《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3.大学诗经三首《月出》,《相鼠》,《巧言》中任意一首的赏析或读

《月出》是出自《诗经·陈风》的一首歌月怀人的诗。

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3] 诗歌在形式上,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双声叠韵诗。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

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

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

“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

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

“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

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

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

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

“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

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

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

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

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

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

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

4.巧言令色,()及意思

1、填空:巧言令色,鲜矣仁!

2、意思:

巧字大部份是指高妙、聪慧、灵巧、美好之意。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甚至和言在一起时,诗经:巧言如簧。亦是指言辞巧妙动听,犹如笙中之簧。这些都是指好的事物。

令字亦是指好的、善的。诗经: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玄:令,善也。所以令色亦当指美好、和善的神色态度。

因此巧言、令色这两个字面上都是好的辞,为何在此180度大转弯,弃明投暗了呢?合理的推论是这里应该隐藏了一点言外之意。

先看看这句话的白话译文,小弟以为以下这句最好: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这样的话就不是仁的表现了!现在看出来巧言令色四字所隐藏的言外之意了吗?对了!就是“一点也不诚恳”。所以孔子之意应为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令色是不好的。

巧言一辞在论语中一共还另外出现过两次,则除此处及公冶长篇之外未出现于论语其它篇章。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卫灵公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二处应亦是与本章的巧言令色相同的,是指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

5.骂无耻之徒的名言警句

参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巧言》。巧言:恭维、奉承人的花言巧语。簧:簧舌,乐器中用以振动发声的弹性薄片。颜之厚:脸破厚,不知羞耻意。这两句大意是:说起花言巧语来像吹奏笙簧一样动听,脸皮真厚啊!这两句以“簧”比喻巧言虽花哨动听,但却虚伪无用,生动形象,十分贴切。多用来讽刺那些善于吹吹拍拍阿谀谄媚的无耻之徒。

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巧言》

6.“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出自《诗经》的何处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巧舌如簧,颜之厚矣” 出自《诗经·节南山之什·巧言》。全文如下: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这首诗我认为是受谗言迫害的官吏作的。责怨周王听信谗言致乱,并斥责谗人厚颜无耻。

上面两句的意思是:别人怀有什么心,我能猜测评量他。 花言巧语像笙簧,脸皮真是太厚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