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1. 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教学的方法

1.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2.【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起“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也许老师们都已耳熟能详,的确这也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第一轮课改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崔峦老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门明确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时至今日,到了第一轮课改总结的阶段,到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优秀代表的阅读课堂教学被专家评价为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的今天,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再度思考,笔者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起点﹑精简环节﹑教后反思”四方面探索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并付之实践: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10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低效.还是识字教学,低年级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要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的精确记忆,但我们的老师却花大力气,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记﹐要求写的字却没指导写好,这种做法就是错位.又比如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老师,把识字、写字放在“读中感悟”教学环节,展开春、夏、秋、冬四段阅读,在各段学习中分别进行“汇、挡、刮、献”四个字的认读和书写指导,这样安排,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实用的课堂学习,但这不应是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我们说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个年段的老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直接症结.(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呈现的第一部分内容便是导语(导读),导语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师关注不够.细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就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读写训练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备好、把握好单元中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嘠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三)从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

3.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4.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

5.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以找促思“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6.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

7.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8.3.古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 串讲法。

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扫除语言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古诗中的难点,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需要教师串讲。

翻译法。一般来说,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意和原句结构。

这样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古诗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具体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法、增补法、图解法、移位法、替换法等等。

朗读法。古诗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古诗教学宜采用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表情地引读课文。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可从词语的上下联系中“发现”某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

想象法。诗歌是借助想象创作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其方法是,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古诗意境之美。

自觉法。对短小浅显的古诗,可采用自觉法,即在教师指点下,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口育心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妙。

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预习、练读、理解、直译、欣赏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朗读品味。朗读有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和师生齐读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是学习古诗有效的传统好方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认真朗读品味,走好了这一步,才说得上第二步的分析鉴赏。

古诗绝大多数都是合辙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就受到了如同音乐一般的熏陶。古诗又很讲究音韵的平仄和谐,朗读诗歌时节奏感很强,如同唱歌一样声情并茂。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进入了感受鉴赏的阶段。当全班师生都摇头晃脑的朗读、沉浸在诗歌特有的意境中的时候,就说明初步的鉴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起来探讨吧。(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以唱促记 学习古诗应要熟读成诵,但如何让学生愿意背且背得快呢?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了以唱促记的方法,就是用唱的方法记住诗歌。古代诗人作诗词本就是吟咏而成的,郭沫若就说过:“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讲普通话,课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语,还喜欢用家乡语。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