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第四篇作品是什么

1. 诗经第四

诗经第四

1.诗经中周南的第四篇是什么意思

《诗经.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注释:1.南有樛木:南,可理解为南方的地区、南山或南方的山上。

樛(音鸠)木,树枝向下弯曲称为樛木。孔颖达疏曰⒑「以兴必取象,以兴后妃上下之盛,宜取木之盛者,木盛莫如南土,故言南土也。

」这句话大意是:「用『兴』的修辞手法写诗必定先要有起兴的物件,以此来比喻后妃上下的膁盛,用树木的茂盛形容最相宜,而树木最茂盛的地方莫如南方地区,所以《毛传》释为南方地区。2.葛藟累之:葛藟(音垒),亦称「千岁藟」,现代称「常春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千岁藟》:「苏颂曰⒑『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味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采子,青黑微赤。』陈藏器曰⒑『冬只凋叶,大者盘薄,故曰千岁藟。

』累(音雷)之:累,缠绕之意。3.乐只ⅷ音洛纸):快乐,和美。

只?孔颖达疏曰「犹是也」;朱熹注释「语助辞」,均可通。4.福履绥之:福履(音吕),孔颖达及朱熹的注解均为:福禄。

而笔者的个人见解,此诗的「福履」翻译成「善心」或「善行」更贴切,更容易让现代的人理解。当然善心或善行中,包含了用钱财或物品去资助他人,或者皇帝赐给贤德之士官爵(福禄),让他安心为朝廷效力,成就贤臣的美名。

绥(音虽),(使)安定、安抚。5.荒:奄,覆盖。

6.将(音姜):扶助。7.萦:缠绕。

《康熙字典》:【玉篇】萦,旋也。【广韵】绕也。

【诗.周南】葛藟萦之。8.成:就也;成全或使成功之意。

9.以上注音除了「履」字外,其他的字读音均参考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及朱熹的《诗经集注》。注释除「福履」一词略有不同外,其他也是这样。

赏析:《毛诗.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恩德施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而无嫉妒之心焉。

后妃能和谐众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这手诗在《诗经》中的呐序是第四手,笔者先将〈野有死麇〉提前赏析了,其实不敢改变《诗经》的次序,将来赏析到〈野有死麋〉这手诗的时候,会把次序调过来。

《诗经》在第四篇〈樛木〉诗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不能有嫉妒灸。那麽君子或淑女应该怎麽做才能去掉嫉妒灸呢?或者说一位没有嫉妒灸的君子或淑女,他/她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下面的赏析。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大意: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樛木),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大意: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言外之意是,君子以帮助别人而快乐。朱熹曰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本诗还是以「樛木」及「葛藟」起兴,然后再讲到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行。我们看,下垂的树枝(樛木)让葛藟爬上来快乐的生长和蔓延。

以之教化人,君子也以帮助别人而快乐。而君子能够这样帮助别人,是因为他没有嫉妒灸。

为了瞭解此诗的内涵,笔者用这麽一个故事来串讲此诗:北宋时期,在江州府临江乡有这麽两个读书人,一位叫张弘古,一位叫卢仝德。张家是富裕人家,而卢家是贫穷之家。

弘古与仝德从小在一起玩耍长大。到入学年龄的时候,仝德虽然从小就显得很聪明,闻一知十,但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束脩而面临辍学,弘古就回家求父亲,请父亲资助仝德读书。

弘古的父亲也是个好善之人,认为资助别人读圣贤书是做好事。但张弘古的父亲也说了,还要看卢仝德这孩子是不是个读书的料子,如果仝德真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那麽一直资助下去都没有问题;如果仝德不爱读书,或虽然愿意读书,但根本就领悟不了,先生也认为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那麽也就资助他读一两年书,让他当自己儿子的伴读。

可是,事实证明卢仝德这孩子确实是读书的材料,领悟力、记忆力都很强,先生也很喜爱他。反而是张弘古显得木讷了些。

因此,弘古的父亲也就一如既往的资助卢仝德读书,并常常接济仝德的家庭,使仝德能够安心读书。张弘古也没有因为仝德书读得比自己姑及先生经常夸奖他而起嫉妒灸。

还是把仝德当成自己最好的捏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张弘古和他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就体现了「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这样的品德。

看到他人的优点,不仅不嫉妒他人,反而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生活安定,能继续发挥他的长处或优点。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体现在人与人交往中的方方面面。

在朝廷中,您是一位宰相,您手下的官员中,可能很多人比您有本事,您应该怎麽做呢?一位七品的县令,您负责的衙门中,可能有个小官吏比您有才识,您又应该怎麽做呢?而一个普通的古代家庭中,可能有正妻及几个妾,正妻如何与妾处理好关系呢?在皇宫中,有皇后、妃子及普通的宫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皇后如何与宫中的漠官处理好关系呢?古人讲,先齐家而后治国,如果一位大臣的家庭中妻妾不和,闹得一团糟,大臣如何协助皇帝治国呢?如果皇宫中皇后与妃子不和,争争斗。

2.《诗经》中的四首诗经分别是什么

《诗经》四首,通常是指被引入高中课本的四首古诗,他们都出自《诗经》,分别是: 《国风·卫风·氓》、《国风·魏风·伐檀》、《国风·秦风·无衣》、《小雅·鹿鸣》。

1、《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

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国风·魏风·伐檀》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为《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原文欣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3.诗经第四首缪木译文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山有樛木,葛藤爬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攀附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安抚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抚慰她。

南山有樛木,葛藤覆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覆盖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扶助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护佑她。

南山有樛木,葛藤缠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缠绕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成全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成全她。

4.诗经中周南的第四篇是什么意思

南山上的樛木呀,弯弯绕绕地耸入云霄,曲度没有损减他的伟岸挺拔一丝一毫。正值枝繁叶茂好华年,器宇轩昂,体格风骚。

葱茏的那一团绿,清新鲜嫩,清香宜人,是葛蔓。她密密地毫不顾忌地将樛木缠绕。

枝干扶持着藤蔓,藤蔓攀附着枝干,他们拥抱得那么紧密,那么缠绵。浓绿和鲜绿交相呼应,挺拔和柔软相得益彰。君当如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秋日的黄昏宾朋满屋,坐无虚席。欢歌笑语声后紧跟着礼炮,快乐的新郎手挽着娇羞的新娘下车了。最幸福的时刻终于来到,人们送来鲜花、端起酒杯向这对新人献上最纯洁的祝福和最真诚的微笑……

5.诗经是哪四家

一、“毛诗”,确实指的是《诗经》。

二、为什么叫“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作为政治教科书,故称《诗经》。

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人申培公所传称“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称“韩诗”;后世合称它们为“三家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经》就称之为“毛诗”。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

晋以来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毛诗”各篇之前有解释诗之主题的文字,称为“小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则有概括全部《诗经》的大段文字。

为“大序”。“毛诗”流行广泛。

6.诗经中周南的第四篇是什么意思中文解析

《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白话译文】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7.诗经中《氓》这一篇,第四段中,有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这一

这句话出现在《氓》的第四节,对于此句,课本译为:“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这样的翻译并没有争议.但是本句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句写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写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对两种观点都罗列;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则采纳前说).课本只是简单翻译了事,到底是写什么时候的情景,则语焉不详.那么这句话到底写得是这么时候的情景,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句前一句是“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意思是自从我来到这里,多年来过着贫苦的日子.后边一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意为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在陈说自己在夫家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但是却遭到“氓”的背弃,此时尚处在控诉的阶段.二人并没有完全的分手.同样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一句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并没有正式和“氓”分手,如果二人已经分手,兄弟不可能完全不知.在《氓》的结尾,女主人公自叙道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句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这时方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从而表现出很清醒和决绝的一面,下定决心和“氓”决裂.在控诉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并且把它理解成女子被休弃后乘车渡淇水乘车归去的情景,显得很突兀,不符合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况且既然是被休弃,在那个时代怎么可能还乘坐着车子如此“张扬”,不合常理. 那如何理解呢,综合分析这写的应该是女主人公回忆过去的结婚时的情景.前边一句“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诉说自己这些年的辛苦生活.然后追忆“徂尔”时的情景,想当初我渡过浩浩汤汤的淇水而来,嫁到你的家中,任劳任怨,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差错,但是你为什么感情一变再变,没有定准.这样理解前后文才变得通畅,有逻辑可寻,也能够符合语境的需要.并且此句和诗歌第二节写结婚的场景时的句子“以尔车人来,以我贿迁”相照应.另外一层意思是,从“三岁食贫”句可见,当时“氓”的家庭状况很贫穷,结婚时女主人公可能受到家庭的阻力,用“淇水汤汤”表明自己与“氓”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如果渡过淇水般的艰难,这样理解也符合诗经惯常使用的“比兴”手法.郑玄对此句笺注为“我不以汝贫之故,犹涉此汤汤之淇水,渐车之帷裳,冒难而来.言已专心於汝如是.今而见弃,所以悔也.”《毛诗正义》据《郑笺》注解此句时曰:“帏裳在傍,渡水则湿,言已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已专心於汝,故责复关有二意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此句写的应该是结婚时的情景.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