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故事简短30字

1. 诗歌的故事简短

诗歌的故事简短

1.有关诗歌的故事 短的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诗歌故事

第一次亲密接触——《诗神》和《星星诗刊》 第一次亲密接触诗歌还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我哥哥那个时候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带回了两本期刊,就是我一直深存感激的《诗神》和《星星诗刊》,记得那是九四年版本的,已经记不起封面的样子和发刊日了。 哥哥就放在他卧室里的桌子上,。

一次我去哥哥的卧室里找书刊,不经意发现了这两本小册子,竟然冥冥之中认真看了起来。上面的都是一些现代诗歌,虽然那个时候我还看不懂,但我却被诗歌的那种似懂又不懂的东西一下子吸引住了。

记得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看《微型小说》,也特别喜欢欧。 亨利的那种结尾式写法,更喜欢那种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写作观念,于是,在我看来,文章结尾处,如果能有拔高的需要读者猜摸的有点看不懂的东西,就一定是好文章的标志了。

诗歌,恰好在我看不懂诗歌的年代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使我一下子深陷其中。 记得每个夜晚,这两本小册子都是很伴着我入睡的,我从那里面读到了寂静、孤独和那些风花雪月、阳春白雪般的轻柔。

就这样,我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这次邂逅,依然记得每晚的那阵阵墨香。而我,与其说爱上了诗歌,不如说,我把自己献给了诗歌。

3.【用简洁的语言讲一个关于诗歌的小故事】

唐朝诗人贾岛擅长写五言律诗,他写作时非常投入,很注意词句的锤炼. 有一天,他骑驴走路时,忽然想起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先是想用“推”字,改成“敲”字后,觉得“推”字也不错.就这样,贾岛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一时拿不准主意. 这时,正巧京都长官韩愈出门,贾岛只顾沉思,不觉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糊里糊涂地被拉到韩愈面前.韩愈问怎么回事,贾岛就把想起诗句,又决定不下来用哪个字的事说了一遍.韩愈是个大文豪,听贾岛说完,也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以后人们就用“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思考.。

4.诗的故事或诗人的故事简短一点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短一些的诗歌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儿子。

曹植很聪明,很用功,歌文章写得又多又好。当时,大家都很钦佩曹植,称赞他

是个大文学家。曹操自然也很宠爱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来拜见哥哥。曹丕一见他就没好气地说:“

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从礼义上来说,是君臣。以后可不许你仗着自己的才学,不

讲君臣的礼节啊!”

曹植低着头,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你常常拿诗歌文章,在别人面前夸耀。我问你,那

些诗歌文章是不是请别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人代作过,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着面孔说:“好!现在我叫你作一首诗。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

必须把诗作出来。如果走了七步,诗还没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凭着自己的才学,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诗,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请出个题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对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题目。可是,诗

里面不许带有‘兄弟’这两个字儿!”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声:“是。”就在金銮殿上走起步来,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还没走完,诗就作出来了。诗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

煮豆子烧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锅里哀哀地哭:

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啊,

你煎我熬我,为什么这样狠毒?

在这首诗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责备曹丕:咱们本来

是亲兄弟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迫害我呢?

曹丕听曹植念完了诗,觉得脸上热辣辣的,但是也没法治曹植的罪。

敬请采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