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破斧原文注音版

1. 诗经破斧

诗经破斧

1.诗经里破斧一诗的意思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译文】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方孔斧缺损.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叛乱被匡正.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幸运.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臣民被感化.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喜事.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局势已安定.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美事. 【读解】 周公东征平叛,对统治者来说是英明之举,正义之举,受到 大肆赞颂.对打仗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 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里逃生,自然是要大肆庆贺的. 对于战争,平民百姓的苦恼肯定与肉食者们的苦恼不一样.肉 食们担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会丧失,关心的是保持和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来换取他 们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并且还会想出种种冠冕堂 皇的理由来装点自己.平民百姓关心的是丰衣足食,平安和睦,充 军打仗是迫不得已,杀人饮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乡同伴战死,武 器残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庆幸吗? 肉食者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大概从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 很自然.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 们那些最基本、最没有非份之想的生存愿望?老百姓如水,导向 哪里就流向哪里;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这首诗到底是赞美还是讽刺

《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

《毛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破斧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希望能帮助到你

3.诗经里破斧一诗的意思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译文】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方孔斧缺损。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叛乱被匡正。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幸运。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臣民被感化。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喜事。 我的圆孔斧战破, 我的凿已经残缺。

周公率师去东征, 四国局势已安定。 可怜我们从军者, 能够生还是美事。

【读解】 周公东征平叛,对统治者来说是英明之举,正义之举,受到 大肆赞颂。对打仗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安 危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因而有幸死里逃生,自然是要大肆庆贺的。

对于战争,平民百姓的苦恼肯定与肉食者们的苦恼不一样。肉 食们担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会丧失,关心的是保持和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

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来换取他 们所看重的一切,完全可以在所不惜,并且还会想出种种冠冕堂 皇的理由来装点自己。平民百姓关心的是丰衣足食,平安和睦,充 军打仗是迫不得已,杀人饮血是迫不得已,眼看同乡同伴战死,武 器残破,白骨遍野,得以不死,能不庆幸吗? 肉食者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大概从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 很自然。

但是,是不是可以多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 们那些最基本、最没有非份之想的生存愿望?老百姓如水,导向 哪里就流向哪里;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4.谁发个诗经 <<破斧>> 的拼音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1]。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2]。周公东征,四国是吪[3]。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4]。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

【注释】:

[1]:音枪,斧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

[2]:音奇,矛属

[3]:音俄,动,化

[4]:音求,穿刺的兵器

遒:音优,固,敛

5.《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这首诗到底是赞美还是讽刺

《诗经·国风·豳风》的破斧,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

《毛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

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

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

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

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破斧【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希望能帮助到你。

6.谁发个诗经 <<破斧>> 的拼音

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1]。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2]。周公东征,四国是吪[3]。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4]。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1]:音枪,斧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2]:音奇,矛属[3]:音俄,动,化[4]:音求,穿刺的兵器遒:音优,固,敛。

7.《诗经》背景提示是谁

《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比较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据记载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三四年左右(前1113年〜前1112年)。

《诗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 据《左传》记载,陈灵公**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乐工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谣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了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人选的。

除了搜集的歌遥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 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 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这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8.求《诗经.国风》的任意八首,及每首的翻译和赏析

哈哈~你是8中的哈?!诗经·国风·桃夭【原文】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

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①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②无已大康,③职思其居。④好乐无荒,⑤良士瞿瞿。

⑥蟋蟀在堂,岁聿其逝。⑦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⑦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⑧蟋蟀在堂,役车其休。⑨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⑩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⑾【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

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

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

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

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

【赏析一】 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

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

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

较他说为胜。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

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年已到了岁暮。

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

《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

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

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

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

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

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

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