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诗歌的形式 以诗歌的形式1.诗歌的形式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2.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3.诗歌朗诵的形式有哪些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编辑本段]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