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政治诗

1. 诗经政治

诗经政治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独特道路.。

2.为什么《诗经》里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酒诗有审美和认识价值

《诗经》里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酒诗,在大、小雅里比较多,揭露黑暗是相当深刻的。

从天子的昏 暴,大臣的荒淫,以及社会动乱、贫富不均和人民的疾苦,都有所揭露。这类诗在《诗经》中共有11篇,都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第一,在这些酒诗中,揭露统治者沉湎于酒色, 不理政事。 如“文王日: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 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 作夜。”

(《诗经大雅荡》)这显然是诗人借周文王 之口揭露殷纣王酗酒,放纵自己,没有节制。“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意谓老天并没有让你迷恋于酒, 也没有让你去干不合道义之事。

可你殷纣放荡没有节制,没日没夜地花天酒地。喝酒时还狂呼大叫,不 顾礼仪,大失体统。

殷纣如此,周王也不逊色。正如《鱼藻》篇所云:“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 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在那其居。 ”(《诗经 大雅》)此诗陈子展以为是“刺周王高居镐宫饮酒 作乐之诗”(《诗经直解》),此言得矣。

全诗采用“兴” 的手法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诗经直解》)。首 章借鱼的自然生存习性比喻周幽王的生活情态:鱼依于水藻之中,食藻为生,被水藻养得头儿肥硕,悠 然优游;幽王居于镐宫之中,饮酒作乐,养得脑满肠肥,体态雍容。

从表面看,似乎以鱼的闲适与肥美夸 赞周幽王的快乐与富有,其实是正言反说,夸赞的不是幽王的英明而恰恰是昏聩,因为王之沉溺于酒色 往往是国家破灭的先兆。次章与首章意同,只对个别关键饲汇做了改变和更换,饲序稍作了调整,就暗示 出一个结论:周幽王终日除了饮酒享乐就是享乐饮酒。

这与鱼儿的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完全一致。沉 沦于酒色之中,必然拒绝人民于身外,这还不如鱼。

鱼儿食藻为生,尚且以蒲为家;而幽王以民为生却独 居高阁,与民隔绝,是又在鱼之下矣,两相对比,讽意自现。还有一首《抑》(《诗经大雅》)诗的第三章也 是讽刺周之厉幽荒淫误国,所谓“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等, 都是君主无道之举,败国之行。

国君如此,大臣亦然:“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诗经小雅节南山》)这是 斥责师尹的诗。

师尹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的后裔,是王朝的世卿,幽王时任为太师,不理朝政,当然 不能匡正幽王的无道。因此诗人刺向幽王的矛头借他作耙子。

这里揭露他作恶多端,喜怒无常,饮酒为 乐,意谓当他肆意作恶,就像杀人之矛。可谓揭露得淋漓尽致。

明代竟陵派代表钟惺评此诗为“画千古小 人,如在目前。”(《诗经评点》)第二,揭露统治者信谗,不听善言。

在封建社会 中能否开张圣听,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统治者听信谗 言,不听善谏,这在当时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诗经》中的酒诗对此亦有所反映。

所谓“君子信谗,如或酬 之”(《诗经小雅小弁》)就是明证。前句说出统治 者听信谗言的态度,后句比喻听信谗言的程度像接受敬酒一样轻而易举,毫不勉强。

持这种错误态度的 人,必然拒听善言,所谓“听言则对,诵言如醉”(《诗 经大雅桑柔》)就是一例。 意谓恭维的话就答理, 一听劝谏就装醉。

两相对比,态度分明,正谬豁然。第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劳逸不均,待遇不公, 生活、心情不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诗 经小雅北山》)意谓:有些人高高兴兴直喝酒,有 些人走投无路祸当头。

“彼有旨酒,又有佳肴。 治彼其邻,昏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诗经小 雅正月:>)意谓:他们既有美酒,又有那些好肉。

联 络他的邻人,结交他的亲友。而我多么孤单,心里多 么忧愁。

这两处引诗,均用对比兼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统台阶级的内部矛盾,做到了鲜明、形象、具 体、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第四,讽刺统治者的吝啬。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塑造守财奴的形象,恐怕要算《诗经》最早,所谓“或 以其酒,不以其浆”(《小雅大东》)。意谓:有的人馈送他美酒,他不报人以水浆。

这里美酒、水浆对举,足 见其吝啬,反映了统治者的占有欲。有的统治者虽靠剥削积累了大量财富,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 样样齐全,可是吝啬得一点舍不得享用,因此,唐地人民讽刺他们:“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唐风 山有枢》)意谓:你这个人儿有酒肉,为何不天天鼓瑟 助食呢?有酒食不知道享用,只在算计中忧愁度日, 诗人讽刺得可谓入木三分。

反映了当时一定的阶级矛盾。我们读《诗经》 时,虽未发现用酒诗直接而全面地揭露当时社会现 实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并非一点未触及。

在《豳风七月》一诗中,陈述奴隶们一年到头从事无 休止的繁重劳动时,就提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还提到在年终时要“朋酒斯绘,日杀羔羊。 跻彼 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可知,奴隶们酿酒,以及年终用酒向奴隶主祝福,都是被迫的,并非 发自内心。

相反,我们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奴隶们怨恨和哀伤的思想感情。它确实是被剥削与被压迫的阶 级意识的表现。

在《诗经》中还有。

3.《诗经》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它有什么积极作用

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4.诗经的社会意义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

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

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

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

5.《诗经》的思想内容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春秋时的诗歌305首。

《诗经》有六艺,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内容分类,“风”指国风,即各国民歌,是全书精华;“雅”是贵族文人的历史诗和讽喻诗;“颂”是祭祀歌曲。

“赋比兴”是艺术手法,“赋”指铺陈、叙事;“比”指比喻;“兴”指起兴,即借事发端,引出正题。《诗经》创作方法为现实主义。

名篇有《关雎》、《氓》。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