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1. 诗经一共

2. 诗经一

3. 诗经yi

诗经一共

1.《诗经》一共多少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总共几部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诗经总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

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

4.诗经一共有几篇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史诗 、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尽管它不是一人所作,但却比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产生要早数百年。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 》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

就形式而言,《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间或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 、七言、八言的句式,同时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词语,这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显得灵活多样,朗读起来错落有致,有极强的音乐性。 从内容上讲,《风》是《诗经》中的精华。由于这些诗歌来自民间,没有或 很少有雕饰,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绚丽多彩。《风》中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真 实的生活,比如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关雎》、《出其东门 》;表达愤怒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质问的《伐檀》、《硕鼠》;有关战 争的《扬之水》、《君子于役》等等。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如果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那 么诗的作者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 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还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供人 们吟唱,二是娱乐,三是表达作者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逐渐成为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列为中国最重要的几种经典之一。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社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给《诗经》以极高的地位。

总体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中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其内容涉及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 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 所反映。《诗经》的语言则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 重要的资料。

5.诗经总共几部

《诗经》概述

[编辑本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一

1.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叫“赋《诗》言志”。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到汉初传授《诗经》学的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

2.《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

3.【《诗经》两首习题,一、一词多义:以:秋以为期()以望复关()

一、一词多义:以:秋以为期 (介词,拿、用 ) 以望复关 ( 连词来 )以尔车来 ( 介词拿 ) 以其无理于晋 (连词因为 )籍何以至此 ( 介词凭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以”通“已”,已经 )之:桑之未落(主谓间助词,取独 ) 君子之车(的 )言:载笑载言( 说 ) 体无咎言( 言词 ) 言既遂矣(助词不译 )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夙:名做状,很早地)兴(夜:名做状,在深夜)寐;2、其(黄:名做动,变黄)而陨;3、(二三:数词做动词,有时二有时三,不专一)其德.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2.靡室劳矣(似乎没啥特殊的,就是否定句).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以秋为期).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省略句.)四、文本探究:1.在《氓》一诗中,美丽、温柔、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谈谈你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我的观点:一来妇女的地位低下,不受尊重,连自家兄弟都不理解自己,如兄弟不知那句.二来该男子品行不太值得托付终身.始乱终弃这点非常明显.三点,男人家庭暴力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被抛弃前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一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两句的含意.答:__那个男子相貌忠厚,抱着布前来换丝,其实他的目的并非换丝,来这里是为了跟我商量婚事.3.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答:1.所述故事为男女恋情,主人公为普通劳动妇女与一个农村青年,取材现实.2.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生活中习见的场合,景物也是劳作时就地取材的所见所感.3.故事的主题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婚恋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答:由爱而恨,再果断地决绝远离这个负心冷酷的男人.表现该女子由温和善良对爱痴情的个性演变为一个看透男人恶劣本性之后的清醒.。

4.搜集诗歌、一首诗经一首楚辞一首汉赋一首汉乐府诗一首建安诗一首魏

诗经: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楚辞: 《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汉乐府诗: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建安诗: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诗: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词: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诗歌: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二)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5.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yi

1.【诗经、古诗、词、曲、现代诗各5首,加译文、赏析.】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赏析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赏析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注释 ①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②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芣苡”古时本字是“不以”.“不以”也是今字“胚胎”的本字.“芣苡”即是“胚胎”.见《闻一多全集》) ③薄言:都是语助词,这里含有劝勉的语气. ④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⑤掇(duō):拾取. ⑥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⑧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得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提起表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掖起衣襟兜回来.赏析 “芣苡”(fú yǐ 又作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表达了“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注释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an):长. ②施(yi):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

2.请问诗经中兔罝的罝到底读什么

1、兔罝(音居):罝,捕鸟兽的网。兔罝即捕兔子的网。孔颖达疏:「《笺》云:『罝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在古汉语中,常见将「兔罝」比喻为做卑贱之事的人,如普通的猎人或一般的村民,但这些普通的人又是有才干的闲人。如宋.王安石〈杂咏八首之六〉「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这句话的大意是:捕兔的猎人或村民都崇尚道德,何况是朝廷的公卿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普通的猎人或村民都是有才干的贤德之士,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贤者众多也」。

因此应读居

另在国学中,兔罝不做硬性规定,读jie 也不无道理,不伤大雅,因为古语中,此字音虽不同,字意相同,无伤大雅。 再有以前读书和写字也有相通之处,一幅字中字同字体不可同,读书也是,字同环境不同字音也可不同

2、

施於中逵也好施于中林也罢:施的意思就是放置,安放,《后汉书·张衡传》有注解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此字因此应度shi

3.《诗经·葛覃》全诗大意

《诗经·葛覃》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

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其鸣喈喈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⑥。

是刈是劐⑦,为纟希为纟谷⑧,服之无肄⑨。

言告师氏⑩,言告言归⑾。 薄污我私⑿,

薄浣我衣⒀。 害浣害否⒁,归宁父母⒂。

【注释】

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án):长。

②施(yì):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4.《诗经》里的第二首诗是什么

《诗经》里的第二首诗是: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an):长。

②施(yi):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濩:煮。

⑧絺: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

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出处】 《葛覃》,《诗经·周南》的第二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古人多把它看作是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而今人则抛弃了古人的道德说教,多把它理解为劳动人民的诗歌。

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