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1. 现代诗歌的教学

现代诗歌的教学

1.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

2.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

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市区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好,课外知识也比较广泛,而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但纵观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现代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主要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闪电式授课”。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课内现代文阅读现在不考了,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些“课内现代文”又以现代诗歌首当其冲。的确,新诗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更有目光敏锐的老师发现,近几年来新诗连背诵默写都不考,于是新诗在教学中更加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上课便可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即可解决。

3.请给我一首现代诗

我们爱你啊,中国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中国!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我们爱你—— 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 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们爱你——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呀,中国》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从总体入手,感受诗歌的美;抓住重点内容,将诗歌分段. 教具准备:《我爱你,中国》的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你听懂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我们爱你呀,中国》.你们想知道中国究竟有哪些可爱之处吗?就一起来学习吧!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初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指名分节朗读,要求读通顺. 5、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 (小结: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6、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小结: (全诗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段:(1)祖国幅员辽阔,我们热爱祖国. 第二段:(2-6)我们热爱的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 第三段:(7)祖国令我们骄傲,我们将为她奋发开拓. 7、朗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二、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的意思. 2、思考: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的幅员辽阔的?(时差、温茶、季节差) “啊,我们爱你啊,中国”这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由感情地朗读. 4、指导写字. 5、巩固生字的读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重点学习第二小节,用“导学——自学”的方法学习课文.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让学生提前搜集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已经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缥缈、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说,既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杜绝学生漫无边际地想)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你还指导祖国的哪些优美风景?说一说,将带来的图片展示一下.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想,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6小节,再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的名产. 第4节:介绍民族的风物.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3、朗读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学习第三段. 4、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5、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起的作用. (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6、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以及为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7、朗读、背诵全诗. 三、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指导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一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赞同 12| 评论(1) 2011-9-21 19:18 盼盼漫漫 | 一级 我们爱你啊 中国!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啊,中国!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纯美;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我们爱你— 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开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滚。

4.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5.现代诗如何教

今天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现代诗,热闹的课堂气氛后,是我的茫然。学习内容是现我国著名现代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诗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自己童年时候翻山看海的经历,第二部分写了自己成年后的感悟和信念。

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教学,上好它还真不容易。

执教的周老师很优秀,多次在市区内上过研讨课、展示课。教学时,她主要通过“读”“品”“赏”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课始,她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到了课文之中,然后就是学生自由读,,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形式特点,分为两个部分。开始环节都还不错,多读是学习诗歌的“法宝”。

生:是在翻越了无数座山之后看到海的。

生:不一样。

生很快知道童年想看的海是现实中的大海,但对成年之后的海,却一下子无从说起

师:讨论一下,看看书。

学生从书中找到了“用信念凝成的海”。教师接着引导,让学生说出“海“象征理想,无数的山象征艰难困苦,最后老师小结,这就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现代诗不比一般课文,语言凝练是它的特点,用词用典也与一般文章不同,每个文字背后都掩藏着作者的“心”。它的教学应该有它的特点。

第一,读是现代诗教学的主要手段。现代诗跟一般课文的文字表述有些不一样,节奏感、韵律感很强。教学初,就应该让学生读通读熟诗句,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感,在读中初步感知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三,学诗还应该学会调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诗句情感。一切“诗语”皆情语,现代诗的意蕴都比较深远,用词用典的现象比较常见,所以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学习,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感悟着老师的感悟。

比方这首诗,在讲诗人小时候没看到海的沮丧、失望时,教师不能只就诗句内容去硬性感悟,更多的是要学生去探究,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不然学生口里的“沮丧”“失望”只是一个心情符号,激不起他们内心的感受,没有情感体验的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的经历,去感受辛辛苦苦爬上山顶却没见到大海的沮丧,这时候的品读,情感就会更深一层,学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四,现代诗的教学不能简单地靠一再的读去体会情感,因为凝练的语言会让学生找不着感觉,所以读诗时,教师还有必要引着学生去“消化”诗句的语言,把这些词语变成学生生活的写照,这样,学生在读诗的时候才会自觉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诗句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悟。像这首诗,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时,一定要把文字“无数座山”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只有在这种情境下的,才会知道“信念”的重要性,才会在心中营造起那片“用信念凝成的海”。

第五,现代诗的学习还需要积累,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的读,帮助学生积累诗句。真正领悟诗歌意境是需要具体情境的,积累有助内化,说不定某一个生活情境中积累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学现代诗,不是学内容,也不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这样的教学可以收到以下效果:首先,让学生经历了读诗的过程,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第二,了解读诗的方法:结合背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意象具体化,体现诗歌的形象性。第三,初步感受到诗都是有意象的,表现手法用多种形式,如:

用典、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

6.如何学现代诗歌教案 人教版

如何学习现代诗歌?课程设计:张志彬一. 导入:还是那句话“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针对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我想我们很有必要来谈一谈如何学习现代诗歌的问题。二. 诗作导读。

1. 读题识金。 举例:顾城,北岛。

2.知人论事,了解背景。举例: 中的寻梦3.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三. 诗作赏析。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qian在一文中提到“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这其实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相应的,我们读诗,也将围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

而诗歌的思想内容又是融合在艺术表现之中。文艺理论指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比如的段落句式,给人以美感和诗的意境是相同的。

所以无形中它传达出了诗的主旨。因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从艺术表现的鉴赏中领会诗的妙处。

关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又可分为诗作表现和诗作技巧两个方面。(一) 诗作表现。

1. 意象,意境。1)。

意象。含义:“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

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客观印象的事物我,透过主观的美感,经验,予以剪裁,融合,去芜存菁的创造后,成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简单说,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例:中,西天的云彩。“离别”本是痛苦的。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小犹寒。可是没有这种悲凉,“轻轻的,我走了….”。

西天的云彩是个典型的意象,云彩漂浮不定。自由自在。

加上“轻轻的”是一种动作,“我”和“云”。我也像云一浮来又浮走。

即来即去。2)。

意象系统。如果意象只有一个,称为“单一意象”,如果有好几个,称为意象群。

如果意象群中个别意象间,互有关连,形成有意的共同指涉。那就是“意象系统”。

一首好的诗,其中的意象多能有所共同指涉。比如:中一段,看:……其中物象有:漫山红叶,碧清的湘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的雄鹰,自在的游鱼。

这些物象在每一个脑海中各自有自己的意象。但它们有共同的指涉,即自由!积极向上的一种生命状态,因此才有下句带有哲理性的概括-万类霜天竟自由。

3)。意境。

简单说即是画境,诗中有画,即是指意境而言。4)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多个意象,意境是画,属于全诗。而意象的画是全部画的一个部分,同时,意境又不只是意象的简单相加。

用镜头和蒙太奇说明这一点。2. 节奏――音乐性表现。

音乐美并非是必须的,但音乐美却能增强听觉美感的享受。音乐性是指文字本身所形成的节奏,节奏表达情绪之变化,传达给人以听觉美感的享受。

形式上:音韵上:隔行押韵,韵脚为:ai 来,彩。这是较明显的一点。

音节结构上:音节:能够表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顿的作用。

隔行节奏相似。音断气不断。

1)。音韵。

7.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黄梅县五祖中学 洪夏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

诵读也因诗体,诗歌的内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这首诗是自由体的新诗。

要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感情,就一定要处理好节奏与重音。节奏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是由诗歌表达的情感所决定。

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黄河颂》就应读得快一些。

二是要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及音长音短,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重读。 二、捕捉意象,体会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华南虎》)“恍惚之中”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

如果有,“我”就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诗人“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四、发挥想像,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

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这样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五、仿写练习,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

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像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

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

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的体现。

六、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讲得多了,诗歌的韵味全无,讲得少了,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

比如我上《秋天》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秋天》。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农民伐木、背篓装瓜果、江面撒网、渔人摇桨……,借助这些音像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就容易得多了。

8.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黄梅县五祖中学 洪夏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

诵读也因诗体,诗歌的内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这首诗是自由体的新诗。

要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感情,就一定要处理好节奏与重音。节奏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是由诗歌表达的情感所决定。

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黄河颂》就应读得快一些。

二是要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及音长音短,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重读。 二、捕捉意象,体会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华南虎》)“恍惚之中”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

如果有,“我”就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诗人“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四、发挥想像,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

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这样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五、仿写练习,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

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像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

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

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的体现。

六、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讲得多了,诗歌的韵味全无,讲得少了,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

比如我上《秋天》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秋天》。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农民伐木、背篓装瓜果、江面撒网、渔人摇桨……,借助这些音像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就容易得多了。

9.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厚实起来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读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

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

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二、解构。

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

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

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

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我的认知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