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石灰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1. 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

1.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2.《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

写出了浓郁的秋意中天空高远 秋风猎猎 飞鸟南归 秋风萧瑟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扬 辽阔的长江中滚滚涛声,湍湍水势的壮观景象 引起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比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临高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则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极为沉重。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

这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生活困窘,病魔缠身。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

3.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4.如何理解古诗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 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 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常见的诗人形象有: ① 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 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 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性格。 ② 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如杜 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 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只停留 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 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 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 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 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 乐道的思想。

④ 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 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 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 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 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 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 P艮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 对诗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鉴赏其他文 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致,一般从 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 面入手。

(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 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 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 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 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写景抒怀诗中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 物,它们或是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是栩栩 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然而作者并 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自然景物 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 观感情色彩。李白有诗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此时的李白正遇赦,心情 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 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你看,雁儿高飞,带 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 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总之,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 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 整的场景,但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 和情融合在一起。

分析诗歌形象即分析这 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们的 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 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 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 花孤傲、清高以及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所 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 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

5.在诗歌中描述人物形象都哪些词语

一、直抒胸臆 古典诗词是讲究含蓄的,但是也会见直抒胸臆的时候。

有时候内心的情感激越如江河奔腾,不可遏止,因而表达的也比较直率。如吕布中的《采桑子》。

二、言近旨远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有些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但揭示的确实一种更为曲折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若隐若现,微妙回旋。如晏殊的《踏莎行》 三、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一周围的精致气氛衬托任务的内心感情。

李煜的《清平引》中“别来春半,触目抽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以落梅烘托作者的心情缭乱和摆脱不掉的愁思。同时又表明他站在梅树下凝神已久。

写的不露痕迹,有非常传神。 以景写哀,则哀更切,制造同人物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更能突出人物心理,如史祖达的《双双燕》。

6.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

人物形象一般针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诗人的形象设题。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美丽、智慧、不慕权贵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时诗歌描绘出来的形象不是诗人本人,而是某一类人的特征,如《诗经·蒹葭》中执着寻觅爱人的形象。诗人形象,即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针对事物的形象或意象来设题。物象,多为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树形象。意象,诗歌中蕴含诗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发”等都表现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