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赠汪伦的诗歌的读法

1. 赠汪伦的诗歌

赠汪伦的诗歌

1.古诗《赠汪伦》翻译成现在文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诗文解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赠汪伦【词语解释】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赠汪伦【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2.赠汪伦这首诗叙述事件的诗句是什么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②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3.【《赠汪伦》是李白什么时期的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

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4.【赠汪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5.【在赠汪伦一诗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