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忠字的诗句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关于亭的诗句高亭 【唐】白居易 亭脊太高君莫拆,东家留取当西山。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江亭夕望 【唐】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曲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曲江岸北凭栏干,水面阴生日脚残。 尘路行多绿袍故,风亭立久白须寒。 诗成暗著闲心记,山好遥偷病眼看。 不被马前提省印,何人信道是郎官? 新涧亭 【唐】白居易 烟萝初合涧新开,闲上西亭日几回? 老病归山应未得,且移泉石就身来。 暮春日宴溪亭 【唐】成彦雄 寒食寻芳游不足,溪亭还醉绿杨烟。 谁家花落临流树,数片残红到槛前。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章梓州水亭 【唐】杜甫 城晚通云雾,亭深到芰荷。吏人桥外少,秋水席边多。 近属淮王至,高门蓟子过。荆州爱山简,吾醉亦长歌。 灞陵亭 【唐】高蟾 一条归梦朱弦直,一片离心白羽轻。 明日灞陵新霁后,马头烟树绿相迎。 南亭 【唐】韩偓 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语静先闻,鸟啼深不见。 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堑蔓坠长茸,岛花垂小蒨。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更有兴来时,取琴弹一遍。 颍亭 【唐】韩琮 颍上新亭瞰一川,几重旧址敞幽关。寒声北下当轩水, 翠影西来扑槛山。远目静随孤鹤去,高情常共白云闲。 知君久负巢由志,早晚相忘寂寞间。 津亭 【唐】胡宿 津亭欲阕戒棠舟,五两风来不暂留。 西北浮云连魏阙,东南初日满秦楼。 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 平乐旧欢收不得,更凭飞梦到瀛洲。 北亭 【唐】李群玉 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 荷花向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金陵新亭 【唐】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西亭 【唐】李商隐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临水亭 【唐】施肩吾 只怪素亭黏黛色,溪烟为我染莓苔。 欲知源上春风起,看取桃花逐水来。 登岘亭 【唐】司空曙 岘山回首望秦关,南向荆州几日还。 今日登临唯有泪,不知风景在何山。 梅亭 【唐】唐彦谦 东海穷诗客,西风古驿亭。发从残岁白,山入故乡青。 世事徒三窟,儿曹且一经。丁宁速赊酒,煮栗试砂瓶。 宴南亭 【唐】王昌龄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关于损人的诗句你可以用打油诗啊!我给你几个例子: 远看深圳像天堂,近看深圳像银行;到了深圳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深圳好,个个都往深圳跑 ;深圳挣钱深圳花,哪有钞票寄回家。 都说这里工资高,害我没钱买牙膏;都说这里伙食好,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着头,发了工资摇摇头;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 古诗: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古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4.描写侨乡诗句又到中秋,一个人在他乡。想念亲人,想念老朋友,想念过去的一切。一首诗,寄给我海外的朋友(原创): 是谁让我平静的心再起漪涟 谁令时空就此缩短 太平洋的潮水 能否阻拦 那丝仿佛已经遥远的 眷恋
如果没有海风 我愿意 化作一只小船 漂到彼岸 再搭那乡村汽车 与君 把杯问盏 看他乡明月 是否 一如家里的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