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中数量 诗经中数量1.诗经一共有多少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3]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2.古汉语表示数量的用法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一,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读作yòu.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 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 二,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 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与苏武书》)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①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 三,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 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 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5,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四,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 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 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三五"即"五的三倍(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五,约数表示法 约数又叫概数,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约之数.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①邹忌修。 3.《诗经》里面一共有多少首诗《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