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有哪些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有:(1)商周以前的原始民主风尚和人道主义,以及早期社会 的重民保民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时也 促成了中国早期社会的人本主义特色。 远古之时钻木取火, 以化腥臊”,燧人氏能让人民“饭熟食”是对“民本”思想的践行;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是有巢氏能让人民“安居”而对“民本” 思想的践行。 黄帝为民操劳,得民心,顺民意;颛顼“养材以任 地……治气以教化”;帝喾“顺天之意,知民之急,取地之财而节 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帝尧“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舜能 “举八惜,内平外成”;禹为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乃劳身焦思,三 过家门而不人”。 在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追溯中,可以感受到民 本思想胎孕的信息。因此,“民本”思想自有史以来,就有萌芽 可见。 (2)西周的民本意识。周人借鉴“殷鉴”之教训,开始怀疑“天命”,进一步看到了“民本”的重要性。 提出了治民就必须 “先知稼穑之艰辛”,要做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所以,周代 的统治者,已将“民本”意识升华到“保民”如同“敬天”的高度。 故而对“天命”产生了怀疑,认为“天命靡常”,继而责难天命: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这是“民本”意识的一大进步,反映了 周人朴素的民本思想。 (3)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民众 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民本思想也随之取得了 重大发展。 于是民为神主”、“君为民设”演化成一种重要的 社会潮,孔子对国家的暴力作用进行反思,提出“仁者爱人”原 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强调“使民如承大祭”。他的博施于 民的圣王观,实际是从人道主义高度,总结和升华了殷周和春秋 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 在此基础上,孔子构建起民 本思想体系,使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飞跃。(4)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进入战国中前期,激烈的政治 竞争和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终将民本思想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民本思想在诸子的思想体系中都结成了十分完善的形 态。 从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的民本思想的阐发中,我们可 以看到,无论是托管晏之名而明确概括出的法家化的“民本”提 法,还是此时产生的农家“饔飧而治”的政治空想,抑或是老庄 基于悲天悯人而形成的淡化政府权力的深邃思辨,都显示出民 本思潮的多角度展开和全方位推进。 但直接把民本思潮推向巅 峰的是以道德为本位、以教化为己任的孟子。孟子呼吁解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强调从“恒产”即产权制度人手建立社 会和谐。 孟子将君与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权衡,得出“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超越政治的结论,奏响了民本思潮的最强 音。 孟子还深人阐发了“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而 使民本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信念及精神境界。 墨子的兼相爱、交 相利思想以及“节用”、“节葬”、“非攻”、“尚贤”等主张,荀子的 立君为民和舟水之喻,以及老庄的“高以下为基”和“无为”观 点,都为来自民众的权利诉求提供了依据。 2.关于书的句子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 黎志远《汉阳舟次》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 赵翼《论诗五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谚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 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 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 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 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 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 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 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 3.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1、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一句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2、原诗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作品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4.关于古文“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 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 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 (《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 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 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 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 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 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 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 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有的人说,城市人每月收入超过800元,交所得税,而农民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还要交5%以上的税,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 “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 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 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 **“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5.孔孟中关于民本的语录有哪些,只需原文,谢了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文: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人要是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就象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牛车、马车怎么能够行走呢?”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1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近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经常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1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1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1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6.论民本的原文翻译全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7.形容严谨的诗句都有哪些一.斯民本已安,工拙两无施。何以酬明德,岁晏不磷缁。(《秋集罢还途中作,谨献寿春公、黎公》(唐朝 韦苏州))—意为人民的安定来源于社会建设的严谨,严治之则国泰民安。 二.温如春风至,肃若严霜威。(《一枝花·不伏老》元代:关汉卿 )—意为为官做人能温柔如春风,也能威严如寒霜。 三.细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谨。(《赠郑十八贲》(唐朝 杜少陵))— 意为小人还存在于世,君子就要愈发为人严谨。 四.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歌辞·阳春歌》唐朝 李白)—意为古人的名声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史官治学严谨,白纸黑字地记录。 五.于斯答恭谨,足以殊殿最。(《信行远修水筒》(唐朝 杜少陵))—意为诗人治学严谨,对答如流,以此走到学术殿堂最高处。 六.今日攀车复何者,辕门垂白一愚夫。(《送崔邠拾遗》(唐朝 卢纶))—意为成功要靠不断地严谨钻研。 七.全凭德行两相宜。言语须防避忌。(《西江月》(宋 薛式))—意为为人处事都要严谨对待,以此展现自己高尚的品德。 八.此道至灵至圣,无令泄漏轻为。(《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唐 王论))—意为圣人之道即为面面俱到,严丝合缝。 九.谨勿养稂莠,莠盛稻苗伤。(《水调歌头》(宋 徐鹿卿))—意为世间百姓良莠不齐,要严于律己,不要受到他人影响。 谨傥舻盟拮泵荚冢拦旅摺。(《清平乐》(宋 张枢))—意为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便是小心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