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现代诗歌的评价 对现代诗歌的评价1.对诗歌的评论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2.如何评价现代诗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 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 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 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 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 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 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 3.新诗评价(自已创作)急首先,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还是近体诗.亦或是打油诗,音韵都是不能逃避的问题.如果一首诗连音韵结构都不完整,那么就算词藻华丽.用词新颖.那么这首诗的效果都要打折扣. 当然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因为有这种底子的人就不会写出音韵缺乏的诗.这是其一,你的这首诗缺乏音韵,还无节奏. 略微的押韵都谈不上.其次,就是有些句子冗长,毫无修饰.用词死板,有些句子又过于简单,还无想象空间.但是唯独一点可以值得夸奖的就是,你这首诗至少还读得懂.下面是我帮你改的, 改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几个原因, 改完之后 你自己参照感觉.以后自己加以领悟. 最后一点,多读书,多积累,才有功底写.无声无息,你的样子.一点,一点,早已着占据我的心.凝望你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变的不变是我眼中一往的深情.默默地、装作不经意,听见你说的一字一句,相隔尺许.只是两颗心,已是银汉之距.光景犹在、蜜语犹记.只不过那一睑背影,却成了我心中,孤独追寻的回忆.。 4.通过诗歌评价季羡林《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季先生针对中国现代诗的一些意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季羡林先生说“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我赞同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中国现代诗一百年来走过的道路,确实证明是一个失败,此路不通. 说中国现代诗是一个“失败”,我们必须说一点理由.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当我们通过翻译诗歌学习现代诗的时候,语言自身的魅力几乎荡然无存.中文翻译诗歌除了找一些句尾的押韵外,几乎没有任何诗歌技巧可言.而在英语诗歌中,由于其自身语言特点所形成的诗歌韵律,即便通过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无法在中文里有机地运用.因此,学习外国诗歌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现代诗严重缺乏韵律,只剩下所谓内容.而表达一个内容,如果失去了韵律,并非只有诗歌这一种方式,诗歌的特长根本得不到发挥.于是,中国的现代诗成为长短句的上下排列.用韩寒的话说,只要会用回车键,就能写诗.一个长句子,随便断句,就成了一首诗.这种的现代诗,往往寡然无味.因此,季羡林先生说:“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诗歌不是为了表现哲理.当中国的现代诗大规模照搬西方现代诗的时候,除了无法照搬的诗歌技巧,只剩下所谓内容.而在学习西方诗歌内容上,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原本属于中国诗歌特色的意境也受到局限,只剩下口号和肤浅的大道理.所以,季羡林先生说: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中国的诗人们企图冒充思想家,在自己思想贫乏的状况下,以为现代诗仅存的“哲理”世界,能够给他们带来鲜花和欢呼.可惜的是,艰深晦涩的文字外壳,掩藏的大多都是苍白的灵魂.。 5.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应为不知道你说的是写诗歌 还是赏析诗歌,所以都给你找了一下:写现代诗歌应注意一:注意声韵,您没发现无论是诗也好词也罢,一般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或者一,二,四韵母相同.如果每句最后一个字都韵脚相同很容易叫人分神不去欣赏意境而下意识的沦为纯粹的朗读中,接近于顺口溜. 二:引用古今:合理搭配古今的典故或者成语,词曲乃至人生写照.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三:去粗存精:一旦创作进入状态可能会同时有几个经典话语而难以取舍,如果不懂得舍弃,反成败笔,这也是最忌讳的 四:注重对偶:举例:上句首句为风花;下句为雪月.上句为:前尘如梦;下句为:今生若风,.这点不是我擅长的,也正在学习中.不妨看论坛才子佳人大作,古人的文风慢慢积累,非一日可成. 五:敢思敢想:不写永远不会,谁都不是生下来什么都会,注重于:敢写;敢弃;多读;多思.读懂自己,因为我们都是业余选手,专业的凤毛麟角! 韵脚指的是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古诗的韵脚便是ang.诗歌也是如此!包括一些流行歌曲你不妨看看,都摆脱不了这个格律!七言五绝最注重这点,绝对不可以脱韵!但是不可以每句话都韵脚一样,一般第2句和第4句必须保证就可以了 第3句却绝对不可以韵脚一样,因为那样就变成顺口溜~只能称作打油诗!其实还有很多,例如阴平阳仄,暗黑也偶尔琢磨一下,似懂非懂,一直没时间琢磨!因为毕竟我们不是专业写手,可以不必太在意!五言七绝因为字数少绝对不可以一首诗出现2个一样的字,否则也谈不上精品,同样的字可以用意思相近的代替! 假设别人可能对你作品提出批评,可以细想,是不是欠缺什么?而不应该感到厌恶,那才是喜爱文学的人该持有的态度!没有这种清雅且淡漠名利写出的文章,或多或少难免有‘人在景中空观景’的感觉.缺乏一种‘诗之魂’在其间!很难把感悟与情感寄托其中!我认为赏析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2、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现代诗作者,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5、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诗歌中表现手法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6.求诗歌的评价.手上落了一只小小的飞虫我把它放在桌上看它慢慢地爬现代诗歌讲的是建筑美、音律美、绘画美. 首先一眼望去,字数、诗的长短要适宜.这首诗虽然寓意深刻,但过于散文化了,有些句子太长.凡古今作诗者,一定要惜墨如金,说多了话往往会破坏意境,弄巧成拙.若实在不想改,可以分割成两句. 其二是音律美,大多数人都以为音律是古人的追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诗歌诗歌,是歌必有音律.很多名篇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是此理.此诗处理得还算得体,改的话还是于反复咏诵中寻找灵感吧. 这首诗是一种生命的无奈,却没有给人震撼心灵的感觉,细节和特写抓得不够好.绘一幅龙,要画其形,绘其鳞,点其睛.当你大致写好时,细节的描写非常重要,而此诗特写抓得不好,不过结尾意境的提升还是值得赞扬的. 细改一下吧,比如: 一只小小的虫,(开门见山突出虫子“小”的特点) 掉在手上. 我一直厌恶它们 (所以让它离开了你的手,当然,此处不改亦可) 于是,把它放在桌面 它慢慢地爬行 艰难、困顿,却挣扎 那一刻,我突然放弃了偏见 只希望,它能好好地活着 那渺如微尘的生命呵 朝生,暮死 也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 忙忙碌碌地奋斗 做生与死的博弈 战战兢兢的度日 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一朝引人瞩目 一朝又命丧黄泉 默默地注视着 做不到应有的高傲漠然 又或许, 我与它同病相怜? 它渐渐消失在眼角 它的痕迹找也找不到 疑问始终萦绕在心头 哪儿,是它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