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诗歌的源头是

1. 中国诗歌的源头

中国诗歌的源头

1.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个是什么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诗经》。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离骚》。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离骚》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两者的一些影响: 1、诗经 《诗经》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

《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2、楚辞 《楚辞》是公认的与《诗经》并峙的一座诗的丰碑,它创造了新的诗体,对诗歌对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楚辞》开创性地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韵的体式;其次,《楚辞》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如招隐诗、游仙诗等。 《楚辞》虽然是韵文,但它对散文的作用也很明显。

首先,它具备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长短不齐,有散文化倾向;如它结构抒发胸臆,辞章安排与散文通;如内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论说也可质疑,与散文相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辞 百度百科-诗经。

2.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什么,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作

(1)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

(2)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擅长色彩和色调的搭配。

(3)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运用纵擒手法。

(4)中国古典诗歌善用烘托映衬手法。

(5)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营造想象空间。

(6)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7)国古典诗歌也特别善于处理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小与大的对立关系。

诗歌是汉族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发展也最为充分。现存的上古歌谣,已生动地反映了汉族先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心祈愿,简短、生动的形式,也已表现出中国民族语言的力量。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代表《关关雎鸠》

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辞”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楚辞体。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诗歌历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唐诗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唐诗作品内荣丰富、题材多样、技巧娴熟、名家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代表作《黄鹤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词源于唐,盛于宋,成为宋代 的代表文学。宋词是词中精典,它与唐诗一样,是古代韵文字精华,词采斐然、韵律优美。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中秋》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意境广阔,内容新颍、丰富,形式灵活、自由。

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

3.诗歌的源头在哪里

《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实际的两大源头。

《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在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被推尊为《五经》之一,叫《诗经》。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是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礼记.五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说。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外,还注意将各方之诗录而传之,那么《诗经》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谈到《诗经》的内容,就有一个传统的“六义”之说,所谓“ 六义”即指:风、雅、颂和赋、比、兴。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所谓异体,指不同的诗歌样式;异辞指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的含义,历代的说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经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德组的运用。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是古代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当时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为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在年轻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国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罗江自沉殉国。

《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途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佳作,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还有为礼赞楚国战死将士之乐歌。都是诗人各个时期思想感情、心灵历程的真实表达。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凭借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藻,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文表现手法。

所谓“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体诗。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

这就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南辞北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