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1. 古代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情感

1.帮忙赏析一首古代诗歌,说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技巧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 澹烟笼日暗神州.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该是多么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又能看得几时?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怎不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本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2.古诗词中的情感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鸟衣巷》、姜夔《扬州慢》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杜牧《山行》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因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孟浩然《宿建德江》[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2.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旗剪婆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的窘兵黩武。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达诗歌中包含的五类情感:第一类:忧国忧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第二类: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第三类: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第四类: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第五类:思乡怀人

1.羁旅思乡之情

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边塞思乡之情

4.闺中怀人之情

4.怎样抒发古诗的情感

关键要看要抒发的诗篇 在古诗词的相关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意象”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象、映象、影象、形象,译为意象最好。意象就是情意融注在形象中,而这形象是包涵并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义和客观意象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呈现状态。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为什么浪漫的诗人们都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下面就从“悲”“欢”“离”“合”四个层面分析唐宋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等,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代文人的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

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月不但像美人,月宫中就住着一位绝世独立的美人——嫦娥。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诗人的想像一改嫦娥在人们心中孤傲的形象,赋予嫦娥更多凡人的心理情感,甚至是炫耀自己美貌的虚荣心理,此时,嫦娥已不是神仙,而是一位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美人。

月是嫦娥的家,月是嫦娥的广寒宫,因为嫦娥的美家喻户晓,月也经常被当作美人的象征。 2、月与爱情 唐宋诗人在爱情诗词中常常用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

5.古诗的思想感情

1》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

2》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3》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4》诗人羁旅在外,黄昏泊船,蓦然而生思乡之愁。这首诗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亲切生动,别具一格。

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98

6》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6.《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使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驱车上东门》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作出新的人生选择。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回车驾言迈》就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蛙力,原因便在于此。例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良有新意。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又如《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虽然蒙上了唯恐被弃的阴影,她最终还是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转而向对方致以一往情探的祝愿。没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是无法开掘出如此幽微的情感层次的。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