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台湾杨牧的诗歌

1. 杨牧的诗歌

杨牧的诗歌

1.哪里能找到台湾诗人杨牧的所有诗

一前言

杨牧,本名王靖献,台湾花莲人,一九四0年生.早期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婉约的路子;一九六四年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长於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意象繁复纷奇,情韵醇厚,诗意深湛隽永,散文亦为人称颂.在一九七七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1

然则在「美的溢出」与「古典的惊悸」之外,杨牧的诗文创作间,又是如何开展他对乡土的认同,对现实的关怀?在《叶珊散文集》中,我们见到除了个人青春愁怀,及现实与幻想山海风情的描写外,年轻的叶珊在文字间不时吐露的,还有对花莲贫穷山地的关怀.这样的现实关怀是自觉的?还是诗人血脉韵动自然的透显?「交流道」系列的专栏杂文中,杨牧积极介入现实层面问题的探讨,提出许多对台湾社会的观察,省思与批判,说理深切,展现浓厚的乡土关怀,开辟了杨牧散文的另一风貌;诗人这样超脱於古典与美的创作追求之外,积极走入社会观察的态度又是如何由浪漫唯美中转现出来?诗人创作观念与现实关怀主题的演进,历程如何?这都是本文所欲探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欲从杨牧创作过程中,关於现实关怀与乡愁情绪的体现进行探索,思辨,回溯杨牧的乡土情怀如何形成,如何觉醒,摸索,到积极肯定介入社会问题的观察,如何由构筑异乡漂泊的虚拟情绪中超越出来,转而能掌握到自己最初成长的土地,关於花莲山海的记忆,关於原住民文化对其创作主题与理念的触发.本文将杨牧四十年来之创作,概分为九个阶段加以讨论,但是时间上的切分,仅欲使读者能较清楚掌握,杨牧现实关怀理念形成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所呈现不同关怀的主题与风貌.所以时期的区隔并不代表著截然的断代与切割,只是为了方便笔者的观察与讨论.故以下将循时间顺序的发展,溯杨牧长年创作经验中,其乡怀理念演化嬗变的历程,进而肯定在古典与唯美之外,杨牧对现实关怀的注视,对乡土情感的拥抱,以呈现诗人在对典丽华赡声情的把握外,另一完整具体的主题形式与风貌.

二,乡愁的编织与除却-青少年叶珊(1956-1963)

分别出版於1960年与1963年的《水之湄》,《花季》,集中收录了年轻诗人杨牧(当时笔名为叶珊),从高中时期以迄大学阶段的现代诗创作.其实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年轻的叶珊即已开始在《现代诗》,《野风》,《蓝星诗刊》,《今日新诗》,《海鸥诗刊》,《新新文艺》,《创世纪》,《海洋诗刊》,《文星杂志》,《文学杂志》,《笔汇》等文学刊物上投稿2,发表诗作,而《水之湄》与《花季》两册诗集的辑成,正反映了早期叶珊在现代诗创作上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叶珊的诗文主要集中於对一种「无上的美」的追求.这种美「存在於一种全心全意的信仰中」,年轻的诗人并恃此自认歌颂最多的题材,就是「一种没有目的,完全圣洁的『美』和使人忘我的爱情」3,而如是唯美的信仰和抒情风格,奠定了往后诗人创作取向的基本性格.

在这样「敏感而多虑」的年纪里,年轻的叶珊开始对文学--尤其是现代诗的创作,开始了一连串的试验与追寻.《水之湄》纪录了「十馀岁少年的梦想渗和著挣扎蜕变的血迹」,《花季》则充满了「古典诗的雨泽」,以及诗人对音乐性与英诗技巧的练习4.在这些早期的诗作中,叶珊的文字时而透显出某些虚渺缥远的异地风情,时而发抒著游子去国怀乡的落寞,愁怀;而这样的情绪,其实由高中时期,当叶珊还未离开花莲到外地就读时,便已然开始.例如十七岁写〈冬至〉中有航海人望乡的思愁5 ;〈港的苦闷〉则是航行者起碇之前,面对未可知飘泊前程的感叹6 :

梦里,都是马槽.

夜短了,他说:我们的船驶过

东经三十四度,

并且抛下锚,在一个子夜,同,

忧郁的启明星打灯语.

我怕了,我说:家乡的河冻了,

你的船呢?大哥,开不到渡口.(冬至,1957)

2.仿写诗歌 故乡(杨牧) 怎么写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点评:该诗的特点是偶行押韵,字数多少不一,押“麻花韵 a,ia,ua”,满足“诗必押韵”的创作原则。

仿写: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个贫寒的家。

我从故乡中走出去,

只是为了改变她。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个思恋的疙瘩。

几低首,便来心里:

一见山前,每当月下······

点评:以原诗一样“偶行押韵,字数多少不一,押“麻花韵 a,ia,ua”,满足“诗必押韵”的创作原则”

“ 一见山前,每当月下······”使用了古人常用的对仗修辞手法,这点比原诗更佳。其中的 “ ······”省略号,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或者补充的空间。原诗“一抬头,便能看见”,我诗“几低首,便来心里”句式一致。他看见的是“图画”,我来心里的是“疙瘩”。

3.杨牧的《故乡》的赏析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的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1.诗讲究压韵,本诗的韵脚是__画___、__霞__、__画_、__纱____ 2.故乡是一幅画,但诗人在故乡时,画是铺在地上的;而远离故乡时,画却是挂起来的,铺和挂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铺”说明了诗人身在故乡时,故乡常常被忽略。 “挂”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时,才感受到故乡的难舍,容易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