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感受诗歌的魅力 感受诗歌的魅力1.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几件事的记序作文我喜欢独自听歌。 戴上耳机,或扭开音箱,调好音量,闭上眼睛。四周一片黑暗,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 这时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倾听音乐,需要我们屏住呼吸,用心灵去感受。 听歌者述说心中的故事,感受着音乐长河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想想自己曾经的感受、现在的心情,任凭情绪汹涌成汪洋,任凭思想在时空中穿棱,久久停留其中。当音乐向我耳膜涌来时,沉默是我的常态,也是我最爱的一种状态。 听歌大多数是在平静的时候,当然在大悲大喜的时候听歌,别有一番滋味。听歌是一种心情的宣泄,音乐像一位朋友,在你寂寞孤独时给你讲述他的经历;也可以在你激动或悲愤时抚平你的心情。 你完全可以释放自我,全身松弛在舒缓的节奏里,慢慢地动情,随之神游。歌曲我是会认真选择的。 好歌可以让你动情,烂歌只能让你倒胃口。安静的时候,挑张喜欢的专辑放放,闭目养神,细心玩味,无论曲子是舒缓还是激烈,是传统还是现代,是普通还是经典,是出自无名小卒还是音乐大师,甚至连能否听懂都不重要。 只要自己喜欢,那就是最好的音乐。最近我迷上了听英文歌,细碎的歌曲,连绵带过,不全听懂,却留给我流水般透明干净的感受。 悠扬声中,缓缓的情调,又带给我恍如隔世的体会。我喜欢把一首歌反复地放着,只想沉浸其中,感受其恒久的宁静。 陶冶情操、感悟真情,忘却烦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2.感受诗词的魅力200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 3.感受诗歌魅力的作文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4.诗歌的魅力诗,如空气般的清新;诗,如温泉般的舒适;诗,如小草般的柔软。诗,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请随我一起穿越古代,感受诗的魅力…… 先看看苏小妹的吧!相传苏小妹经常与苏轼抬杠:苏小妹薄唇圆脸,乌黑大眼,高耸额头。由此苏轼笑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苏轼也是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宽袍大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因此,苏小妹也回敬苏轼:“一从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而杏然。口角儿回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两位诗人幽默诗句。生动地描述了两人的外貌特点。 瞧!诗也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诗也有它的妙处,如:苏小妹、苏轼与黄山谷三人加“腰”的故事,苏小妹的“扶”字好在更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相互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字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的融为一体的情景。这些都很有意思,这让我不得不喜欢上了诗。 5.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几件事的记序作文我喜欢独自听歌。 戴上耳机,或扭开音箱,调好音量,闭上眼睛。四周一片黑暗,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 这时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倾听音乐,需要我们屏住呼吸,用心灵去感受。 听歌者述说心中的故事,感受着音乐长河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想想自己曾经的感受、现在的心情,任凭情绪汹涌成汪洋,任凭思想在时空中穿棱,久久停留其中。当音乐向我耳膜涌来时,沉默是我的常态,也是我最爱的一种状态。 听歌大多数是在平静的时候,当然在大悲大喜的时候听歌,别有一番滋味。听歌是一种心情的宣泄,音乐像一位朋友,在你寂寞孤独时给你讲述他的经历;也可以在你激动或悲愤时抚平你的心情。 你完全可以释放自我,全身松弛在舒缓的节奏里,慢慢地动情,随之神游。歌曲我是会认真选择的。 好歌可以让你动情,烂歌只能让你倒胃口。安静的时候,挑张喜欢的专辑放放,闭目养神,细心玩味,无论曲子是舒缓还是激烈,是传统还是现代,是普通还是经典,是出自无名小卒还是音乐大师,甚至连能否听懂都不重要。 只要自己喜欢,那就是最好的音乐。最近我迷上了听英文歌,细碎的歌曲,连绵带过,不全听懂,却留给我流水般透明干净的感受。 悠扬声中,缓缓的情调,又带给我恍如隔世的体会。我喜欢把一首歌反复地放着,只想沉浸其中,感受其恒久的宁静。 陶冶情操、感悟真情,忘却烦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6.诗歌有什么魅力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歌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歌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那么诗歌的魅力在于何处呢? 诗歌中有“情”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是王摩诘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清晨,天空下着雨,烟雨朦胧中,作者去送自己的挚友。细柳依依,往事不堪回首,唯有饮酒来所说那份浓浓的别离之情和对他的惦念。品读诗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中有“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伴随着朗朗的吟诵声,一幅画仿佛缓缓呈现在读者面前。画中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吟诵着诗句,我们欣赏到雨后辋川别墅的独特风光。 诗歌中有“趣”。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是活泼的儿童在大街上游乐,放声高歌的场景。孩子们争唱着学来的儿歌,还一边的为它打着节奏。他们的欢声笑语,使原本消沉的大街上显得富有朝气。儿童、掌声、歌声为生活 平添了几分快乐和希望。咀嚼上面的诗句,我们似乎也回到了儿时,享受着无忧无虑玩耍的乐趣。 诗歌中有“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告诉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才能经受住磨难从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无论环境有多么的恶劣,都要对未来、对生活抱有希望„„ 诗歌是如此的富有魅力,它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让我仿佛徜徉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沐浴着知识的阳光,吸取着文化的营养。让我们共同去寻访这条时间的隧道,一起去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吧! 7.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 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我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 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 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叶圣陶先生说过: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诵。 8.我感受到唐诗的魅力600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 今天父母给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大多是李白的《静夜思》,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由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童年。大型文艺活动唐诗也是一道保留节日,濮存新诵读的《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琵琶独奏清新秀丽。 流行歌曲也大量借鉴唐诗的原素,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欢,“月落乌啼不改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仍是当年的夜晚”。与朋友边喝酒边听歌,沉浸在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是一种享受。 而旅游休闲,每每看到眼前的美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登高就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雪就会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望瀑布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了我的潜意识。 得意时会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孤独时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年青时喜欢唐诗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品味。 读书人不会几首唐诗那是没面子的,因为唐诗太普及了,影响太大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唐诗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感觉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我的阅读感觉是,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