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传统分类有哪些

1. 诗经

诗经传

1.【16.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四家诗”,到后来只剩一家流传

16D17C《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18A《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19C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左丘明所20D21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际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22A23A24B25C“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书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2.诗经是哪派的传本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2]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3]

3.诗经传而不衰的的原因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4.《诗经集传》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属于哪个类部啊,急

经部三 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经集传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集传八卷,宋朱子撰。宋志作二十卷,今本八卷,葢坊刻所并。朱子注易凡两易稿,其初著之易传,宋志著录,今已散佚不知其说之同异。注诗亦两易稿,凡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其初稾,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臣案:朱子攻序用郑樵说见于语录,朱升以为用欧阳脩之说,误也),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熈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葢犹初稿。序末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其注孟子,以柏舟为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赋以子衿为刺学校之废。周颂丰年篇小序辩说极言其误,而集传乃仍用小序说,前后不符,亦旧稿之删改未尽者也。杨慎丹铅録谓文公因吕成公大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臆度之词,或亦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者遂分攻序、宗序両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

钦定诗经彚纂,虽以集传居先,而序说亦皆附录,允为持千古之平矣。旧本附诗序辩说於后,近时刋本皆删去。郑元称毛公以序分冠诸篇,则毛公以前,序本自为一卷。隋志、唐志亦与毛诗各见,今已与辩说别著于录,兹不重载。其间经文讹异,……葢五经之中,惟诗易读习者,十恒八九。故书坊刋板亦最夥,其辗转传讹亦为最甚,今悉厘正之,俾不失真。至其音叶,朱子初用吴棫诗补音(案棫诗补音与所作韵补为两书,书录解题所载甚明,经义考合为一书,悞也)。其孙鉴又意为増损,颇多舛迕,史荣作风雅遗音已详辩之,兹不具论焉。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