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九叶诗派的诗歌合集

1. 九叶诗派的诗歌

九叶诗派的诗歌

1.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良把它看成是。

2.九叶诗派的新诗影响

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

1、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 同时,他们又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 。

2、九叶诗派在诗歌内容上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他们的诗既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又不迷失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既“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杭约赫《启示》),又总是通过诗歌表现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

3、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穆旦的《被围者》由一个完整的人工的圆触发诗的感性:“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诗人所要真正表达的却是对生活或生命的理性思考:“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翻转,才有新的土地觉醒。”平庸的圆满使我们空虚,我们是圆中被围者。残缺意味着破坏、危险甚至牺牲,但它却使我们充实,会带来新生的希望。由圆满到残缺的心理体验中升华出的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绝望中生出希望的生命哲理。辛笛的《风景》和唐祈的《老妓女》,描写的是生活中的感性形象,同时又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病态的理性思考。

4、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中西诗歌艺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他们尝试以双重的传统生命(我国古典诗词传统和新诗的优秀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歌,同时自觉地吸收西方现代诗艺的新因子,充实、发展自己的艺术生命,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审视眼光,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

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在中国新诗坛,闻一多、卞之琳等最早尝试新诗戏剧化,采用“戏剧化处境”和“戏剧化台词”来营造诗的意境。九叶诗人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从西方现代派那里获得理论依据,从而发展起各种戏剧化手法: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或对白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杭约赫的《复仇的土地》把自己的仇恨和期望渗透在戏剧性情节中,使诗更具客观真实性。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里》以独白与对白交错的方式,展现了北方农民在重压下的苦难生活。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而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的情诗。全诗以“你”、“我”和“上帝”的冲突推动着爱情和生命过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各种矛盾斗争,构成张弛有度的内在节奏和浑然一体的戏剧性情境。

3.九叶诗派的代表诗词人是谁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代表诗人: 杭约赫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唐祈 唐湜 杜运燮 穆旦 袁可嘉。

4.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

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方敬、莫洛、金克木、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 曹辛之等。

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 九叶诗派最著名的诗人是: 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