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长干曲其二

1. 唐诗长干曲

唐诗长干曲

1.崔灏《长干曲》整首诗描写与叙述的是什么

崔灏《长干曲》(二首)赏析 韩黎范其 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1].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2].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名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来,多反映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其古辞是:“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了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是男女对唱,形式活泼生动.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则更多地保存了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同时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于是便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彼此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只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通问.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因而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为“白描”的“秘诀”.这两首诗的特色正是如此:绝无粉饰、做作、卖弄,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用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诗人只用自然而简练的口语,不用任何陪衬拖带,诗中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即急地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显示了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以“生小不相识”的惋惜,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极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恐怕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其深得自然之趣,符合他对绝句的艺术要求吧. 三是语简意赅,言近旨远.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然而意思却是完备的,对于诗中留下的空白,读者可以在想象中给予合理的补充.而女子因闻乡音即停舟相问,正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便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马上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包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注释 [1] 横塘;古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里相近. [2]九江;这里指长江下游.该处众水汇集,“九”言其多,不是确指.原载:《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李白的<<长干行>>,的诗歌鉴赏

《长干行》作者: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释】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初覆额:指幼小时头发刚刚盖着前额。剧:游戏。

竹马:以竹竿当马骑。床: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的辘轳架。

同居:同住在。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

始展眉:意谓情感在眉宇间显露出来。抱柱信:曲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行迹:指丈夫出门时留下的足迹。

蝴蝶黄:据说春天多彩蝶,秋天多黄蝶。感此:指有感于蝴蝶双飞。

坐:因。早晚:何时。

书:信。不道远:不说远,即不辞远的意思。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赏析】 这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诗。

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诗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或女主人公拟想中的生活情景)联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一开始四句,女子回忆童年时与丈夫一起长大,彼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十四为君妇”四句,以极细腻的笔触写初婚时的情景。

尽管对方是童年的伙伴,但出嫁时仍然羞涩不堪。“十五始展眉”四句,抒写夫妇间婚后发展起来的炽烈爱恋。

《庄子。盗跖》云:“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小夫妻但愿同生共死,常日怀着尾生抱柱的信念,哪里曾想到有上望夫台的今日呢?“十六君远行”四句,遥思丈夫远行经商,而所去的方向又是长江三峡那条险途,想到那哀猿长啸的环境,想到高浪急流下的暗礁滟滪堆,不由得为之担惊受怕。“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触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着少妇的心。

门前伫立等待时留下的足迹已长满了青苔,盖上了落叶,再加上西园双飞的蝴蝶,格外叫人伤感,因为忧愁的煎熬,自己的容貌也不觉憔悴了。最后四句,寄语远方亲人:您不论什么时候回来,预先都要给家里捎封信,我好去迎您,即使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去迎候,也不会嫌远。

这首诗写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配合着舒徐和谐的音节,形象化的语言,在生活图景刻画,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写上,显示了完整性、创造性。

《唐宋诗醇》赞扬说:“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中流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

评价是很高的。这首诗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

并且,随着人物的成长,写出了一对商人家庭的儿女带有解放色彩的婚姻和爱情。诗中的长干,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其地在今南京市,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从事商业。

古代,在商人、市民中间,封建礼教的控制力量是比较弱的。这位长干女子,似乎从小就远离了封建礼教的监护,而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生活环境,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童年生活,对于心灵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她新婚时的“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没有某些女子因受封建婚姻迫害的愁苦,而是通过羞涩情态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矜持和性格中淳厚的素质。她婚后“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深刻思念,都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真诚平等的相爱和对爱情幸福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这种爱情多少带有一点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 八世纪上半叶,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城市有进一步的发展。

出生在商人家庭的李白,和市民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唐代诗人中最敢于大胆蔑视封建秩序的人物。可以说他和长干儿女,最早呼吸到一点由市民圈子中产生出来的新鲜空气。

李白的《长干行》比白居易《琵琶行》要早半个多世纪。而到《琵琶行》问世前后,在诗歌和传奇中写商妇或妓女等类人物,则几乎成为一种风尚。

与此同时,市民文学也随着萌生和发展。因此,李白此篇可以说最早在封建正统文学中透露了一些市民气息,是《琵琶行》等一类作品的前驱。

3.崔颢《长干行》翻译和赏析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原文: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作者】崔颢 【朝代】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扩展资料:

《长干行》作者简介:

崔颢,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的诗,按流传下来的42首诗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描写妇女的诗为一类、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一类、赠言记事等诗为一类。描写妇女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5首,这大概就是他“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他的这些诗未必都“浮艳”。

4.崔颢《长干行》诗二首的赏析

《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六朝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乐府余声》云:“都邑三十四曲中有《长干行》。”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流行的民歌,内容多抒唱青年男女的生活和爱情。如唐代诗人崔颢、崔国辅等都写过《长干曲》。

长干,即长干里,古金陵(今南京)里巷名。江东称山冈之间空地为干。

《舆地纪胜》:“长干是秣陵县东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金陵五里有山冈,期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名。”行: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乐府古辞《长干曲》只五言四句,写的是一名少女驾舟采菱遇潮的情况,崔颢的《长干曲》、崔国辅的《小长干曲》也只五言四句,也是长江中下游青年男女的生活写照,内容单薄。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扩展为三十句,篇幅加长,内容丰富。

诗人通过一个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的自述,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真挚的少妇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独创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的开头六句是写少妇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他们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为读者塑出了一幅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细腻地刻划出初婚时的羞涩,展现了新婚夫妇的甜蜜醉人。

虽然她们过去是“青梅竹马”,终日相聚的小伙伴,但真正结成夫妇之后,由于环境的不同,这就难免使她害羞而难以为情。这里诗人通过真实细致的勾画,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十五始展眉”四句,写的是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诗人仔细挑选了两个典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的小夫妻的幸福心态。

“十六君远行”四句,写的是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少妇万万没想到,幸福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十六岁的时候,丈夫就为生计所迫,远离家乡,沿江直上,去了天下最危险的 “瞿塘滟滪堆”。

就在去年,她还庆幸自己“岂上望夫台”,但是没想到,现在她也加入了这一不幸的行列。诗歌接下来的节奏明显加快了,从五月说到八月,显示了女主人公在家里度日如年的不安心情。

“门前迟行迹”八句,通过节序变换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思念,以及在相思中为青春消逝而忧伤的感情活动,触景生情,凄婉动人。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

“相迎不道远”,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全诗风格缠绵悱恻,婉转深沉;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声情摇曳,柔和流丽;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是一篇艺术上很成功的佳作。

这首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是非常细密柔婉的,有如山涧幽林中的清泉涓涓流淌而又回环曲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情韵。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以景物为衬托,描述了幼小相处、结婚、远别等几个生活阶段,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有些诗句后来演化成为民间常用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唐宋诗醇》云:“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尝爰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深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妾发初覆额(1), 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3), 绕床弄青梅(4)。同居长干里(5), 两小无嫌猜(6)。

十四为君妇(7), 羞颜未尝开(8)。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9)。

十五始展眉(10), 愿同尘与灰(11)。常存抱柱信(12), 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14)。五月不可触(15), 猿声天上哀(16)。

门前迟行迹(17), 一一生绿苔(18)。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19)。

八月蝴蝶黄(20),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21), 坐愁红颜老(22)。

早晚下三巴(23) 预将书报家(24)。相迎不道远(25), 直至长风沙(26)。

——————————————【注释】(1)妾:谦词,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幼小时头发刚刚盖住前额。

覆:遮盖。(2)剧:玩耍,游戏。

(3)郎:对青年丈夫的称呼。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为游戏。

(4)床:指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井的辘轳架围栏。一说“床”指坐具。

弄青梅:投掷青梅作游戏。弄:戏弄,玩着。

(5)同居:同住。长干里: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靠近长江。

(6)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嫌猜:猜疑和顾忌。

(7)妇:妻子。(8)羞颜:脸上含羞。

未尝开:没有开颜笑过。(9)不一回:不一回头。

(10)始展眉:意谓情感在眉宇间显露出来。展眉:舒展眉头,表示喜悦开颜。

(11)此句意谓愿和丈夫同生共死,象灰与尘一样永远结合在一起,不分离。(12)常存:始终怀着。

抱柱信:《庄子·盗跖》载:尾生与一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尾生先到,女子未来,忽然河水猛涨。尾生坚守信约,仍抱着桥柱继续等候,结果被水淹死。

后世遂用这个典故作为守信的范例。(13)望夫台:即望夫山。

关于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内容也不一,但都是说丈夫在外。

5.唐.崔颢长干曲的解释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

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

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

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

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

“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

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

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6.古诗长干行四首之家临九江水的拼音

长干曲四首⑴

君家何处住⑵?妾住在横塘⑶。停船暂借问⑷,或恐是同乡⑸。

家临九江水⑹,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⑺,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⑻。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1] [2-3]

白话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4]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下面是原中央大学教授沈熙乾先生对这组诗的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5]

7.长干曲诗意

《 长干曲 》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