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国风卫风 2.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卫风1.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卫武公为周平王卿相,年过九十,深自儆惕,有文章,能纳人规谏。卫人颂其德,作此诗。 淇:淇水。奥(音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音恶,平声):通阿,长而美貌。 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瑟:庄严貌。 僩(音县):宽大貌。赫:威严貌。 咺(音宣):有威仪貌。 谖(音宣):忘。 琇(音秀)莹:美石,宝石。会弁(音贵变):鹿皮帽。 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箦(音责):积的假借。 茂密的样子。 绰:旷达。 一说柔和貌。猗(音以):通倚。 重较(音虫觉):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虐:粗暴。 翻译: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这是卫风的一首歌儿叫做《淇奥》,淇是指淇水,奥指的是河流的弯曲处。 在淇水汤汤,曲岸回环的岸边沙洲,有一片竹林绿得青青翠翠。想必那是一个阳光碎金,微风明丽的傍晚,这淙淙流水边的竹林啊,修长幽静,映水和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心旷高远的心思。 而这样悠长的心思啊,又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一个绝世优秀的男子。 人的思维感觉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风景,竟然会在感动的灵犀间由此及彼,奇妙的联系起来。 就如看这个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联想到了那个男子的优秀其华。这个不相干的联想啊,是思维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觉,在诗歌里,这个感觉就叫做“兴”。 诗歌的美,在于感觉上的美。卫风里的《淇奥》,就是在描述一个优秀的男子给人的美好感觉。 这个男子,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青儿每每读之,心里总是忍不住的惊叹到思慕,心里不尽的想象那高华的风采如玉如枳。 男儿若有相貌堂堂,却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儿。男儿的好,在于气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 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台上的走秀。美则美矣,但并不触动内心,就如那个唐僧,其表雅尔,然说话念经却真是让人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喜欢他的女妖精,多半都是惦念他的长生不老肉,没有多少倾慕的成份在里头。 可真真的空有一身好皮相了。 而《淇奥》里的卫武公,却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稳重尔雅,而“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则是指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 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的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来了。 更何况这个男子气度竟然如琴瑟的声音那样悠远不凡:“瑟兮僩兮”。 威仪棣棣,赞叹不已:“吓兮”和“晅兮”。哎,这样的男儿,一见便会刻骨铭心,永不磨灭,也难怪千百年后那个叫做青儿的女子无数次的在这首古老的《淇奥》里徜徉神思不已了。 古人炼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籁,今人无论如何的遏尽文采的翻译,都是难以企及原句的优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句子,朗郎读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顿觉齿颊生香,美不可言。 而诗中对这个绝世男子华贵衣饰的描写“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更是让青儿艳羡那恰到好处的精炼美好,只觉是无可替代的好字。 其实,男儿注重衣饰,并非是坏事。 男子的衣装,也需与个性搭配讲究。青儿总是觉得,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风格者,在性情举止上一定拖泥带水,甚而邋塌。 而华美的衣饰,于优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而内涵空洞无物的男子,无论穿得再是如何的个性轩昂,总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浓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觉得其面目可憎,避而远之了。 可见得男儿衣饰华美的程度,还要与性情品质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剑佩雅士,红粉只合赠佳人般,衣与人,彼此都要相谐才是美。 而这个歌儿里其质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宝玉,帽饰璀灿,“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真是衣与人相互映衬,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绵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 然而,更让青儿眷恋的是:“宽。 2.诗经的国风与王风有什么区别十五国风、十王风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乐歌,本来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化俗为雅了。周朝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风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造成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王风”的十首诗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王风”共有十首 :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 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3.木瓜《诗经国风卫风》出自于哪里,是谁的故事《国风·卫风·木瓜》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作者不详。 关于“谁的故事”,历史上争论很多,并没有一致的说法。如:“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等。现代学术界大多认同为“男女相互赠答说”,认为它是爱情诗,是一首描写相悦的男女间物物相赠,以图永远相好的诗歌。其中的“木瓜”、“琼琚”等,都是文学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并非具体之物。而其中的“我”、“之”也非特定的人物形象。 4.诗经里那些 国风 卫风 周南 采葛啊 神么的都代表神么啊 诗的名字 作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和6首笙诗。 而每部分又有自己的小分支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二雅: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另有6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你说的“国风 卫风 周南”是属于十五国国风中的几个部分,每一国风种又有若干首诗。 而采葛是诗经·王风种的一首。 诗经中诗命名主要是第一句来命名的。 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献诗说: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采诗说: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所以具体每首的作者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诗经.国风.卫风1.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卫武公为周平王卿相,年过九十,深自儆惕,有文章,能纳人规谏。卫人颂其德,作此诗。 淇:淇水。奥(音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音恶,平声):通阿,长而美貌。 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瑟:庄严貌。 僩(音县):宽大貌。赫:威严貌。 咺(音宣):有威仪貌。 谖(音宣):忘。 琇(音秀)莹:美石,宝石。会弁(音贵变):鹿皮帽。 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箦(音责):积的假借。 茂密的样子。 绰:旷达。 一说柔和貌。猗(音以):通倚。 重较(音虫觉):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虐:粗暴。 翻译: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这是卫风的一首歌儿叫做《淇奥》,淇是指淇水,奥指的是河流的弯曲处。 在淇水汤汤,曲岸回环的岸边沙洲,有一片竹林绿得青青翠翠。想必那是一个阳光碎金,微风明丽的傍晚,这淙淙流水边的竹林啊,修长幽静,映水和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心旷高远的心思。 而这样悠长的心思啊,又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一个绝世优秀的男子。 人的思维感觉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风景,竟然会在感动的灵犀间由此及彼,奇妙的联系起来。 就如看这个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联想到了那个男子的优秀其华。这个不相干的联想啊,是思维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觉,在诗歌里,这个感觉就叫做“兴”。 诗歌的美,在于感觉上的美。卫风里的《淇奥》,就是在描述一个优秀的男子给人的美好感觉。 这个男子,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青儿每每读之,心里总是忍不住的惊叹到思慕,心里不尽的想象那高华的风采如玉如枳。 男儿若有相貌堂堂,却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儿。男儿的好,在于气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 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台上的走秀。美则美矣,但并不触动内心,就如那个唐僧,其表雅尔,然说话念经却真是让人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喜欢他的女妖精,多半都是惦念他的长生不老肉,没有多少倾慕的成份在里头。 可真真的空有一身好皮相了。 而《淇奥》里的卫武公,却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稳重尔雅,而“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则是指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 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的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来了。 更何况这个男子气度竟然如琴瑟的声音那样悠远不凡:“瑟兮僩兮”。 威仪棣棣,赞叹不已:“吓兮”和“晅兮”。哎,这样的男儿,一见便会刻骨铭心,永不磨灭,也难怪千百年后那个叫做青儿的女子无数次的在这首古老的《淇奥》里徜徉神思不已了。 古人炼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籁,今人无论如何的遏尽文采的翻译,都是难以企及原句的优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句子,朗郎读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顿觉齿颊生香,美不可言。 而诗中对这个绝世男子华贵衣饰的描写“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更是让青儿艳羡那恰到好处的精炼美好,只觉是无可替代的好字。 其实,男儿注重衣饰,并非是坏事。 男子的衣装,也需与个性搭配讲究。青儿总是觉得,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风格者,在性情举止上一定拖泥带水,甚而邋塌。 而华美的衣饰,于优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而内涵空洞无物的男子,无论穿得再是如何的个性轩昂,总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浓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觉得其面目可憎,避而远之了。 可见得男儿衣饰华美的程度,还要与性情品质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剑佩雅士,红粉只合赠佳人般,衣与人,彼此都要相谐才是美。 而这个歌儿里其质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宝玉,帽饰璀灿,“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真是衣与人相互映衬,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绵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 然而,更让青儿眷恋的是:“宽。 2.木瓜《诗经国风卫风》出自于哪里,是谁的故事《国风·卫风·木瓜》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作者不详。 关于“谁的故事”,历史上争论很多,并没有一致的说法。如:“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等。现代学术界大多认同为“男女相互赠答说”,认为它是爱情诗,是一首描写相悦的男女间物物相赠,以图永远相好的诗歌。其中的“木瓜”、“琼琚”等,都是文学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并非具体之物。而其中的“我”、“之”也非特定的人物形象。 3.诗经里那些 国风 卫风 周南 采葛啊 神么的都代表神么啊 诗的名字 作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和6首笙诗。 而每部分又有自己的小分支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二雅: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另有6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你说的“国风 卫风 周南”是属于十五国国风中的几个部分,每一国风种又有若干首诗。 而采葛是诗经·王风种的一首。 诗经中诗命名主要是第一句来命名的。 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献诗说: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采诗说: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所以具体每首的作者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4.诗经的国风与王风有什么区别十五国风、十王风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乐歌,本来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化俗为雅了。周朝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风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造成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王风”的十首诗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王风”共有十首 :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 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