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合解笺注 唐诗合解笺注1.《七言杂字》《神童诗》《唐诗合解》《名贤集》的下载地址《神童诗》不长,就先发一个如下: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寨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名贤集 其他两个没有. 2.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是什么意思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 ― 常建 《西山》 《唐诗直解》: 此诗置谢康乐集中,不露苍白。平铺直叙,自是出世语。 《唐诗镜》: 霁色清音。 《唐诗归》: 钟云:于鳞知取此作,而遗前后数首,何也?乃知未得此首之趣,从众收之耳。谭云:“一身为轻舟”,妙在“为”字,用“如”字则肤矣。 谭云:又妙在“归”字,在“余”字(“物象”句下)谭云:孤霞凑趣,若灯烛则败兴矣(“日入”句下)。谭云:“至夜”接得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家鼎曰:清绝,无烟火气。 《唐诗归折衷》: 唐云:据钟所选诸首,终是此首清绝,余未免有烟火气。 《唐贤三昧集笺注》: 雄丽宕逸可爱。奇笔(“远接”句下)。 《古唐诗合解》: 是诗平铺直叙,自见清澈。 《唐诗别裁》: 步骤谢公。此夜泊西山之作。“一身为轻舟”,言独身泛舟,身犹舟也。[1] [2] 3.国家图书馆馆长是谁詹福瑞 国家图书馆馆长 男,满族,1953年11月出生。 河北秦皇岛市青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加入中国**。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基本简历 1975年10月—1978年09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 1978年09月—1986年09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6年09月—1991年05月 河北大学古籍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07月—1993年04月 河北大学古籍所任讲师、副教授, 1993年05月—1996年04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副主任、主任, 1996年04月—1999年08月 河北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08月—2004年03月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2004年03月—2005年01月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 2005年01月—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馆长。 社会兼职: **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史组副组长, 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履历: 1961年举家迁黑龙江省肇东县昌五镇金安村,初小毕业,随母亲又回到原籍。1966年高小毕业,**兴起,辍学近一年。 1973年在双山子高中毕业,回村劳动。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没有可以引为自骄的家学渊源。 上中学时,又赶上**,学工、学农,就是学文化少。但生性喜读书,小学四年级即读完《烈火金刚》等小说。 后虽遇**之劫,但淘书民间,时有所获,中学时,家中几成图书集散之地。读完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王力《古代汉语》,且涉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及巴金等作品。 尤喜唐诗、宋词和陶诗,山中打柴,休憩松间,闻远村鸡鸣狗吠之声,于陶诗境界时有会意焉。 1970年尝试写诗,并有多首发表。 与同乡爱好文学的知青创办《幼苗》杂志,得到县文化馆支持,但只印了四期即被迫停印,因此而受牵连,不得入党。但几首小诗似也帮了大忙,决定了一生。 因此而参加了承德地区文化局主办之创作会,评为承德地区优秀通讯报导员,也因此被推荐上河北大学中文系即荣幸地当上了工农兵学员。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 上学期间,埋头苦读,系里闻名。有诗多首发表于《河北文艺》、《天津文艺》。 毕业后留校,讲授《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之余,继续从事创作,在《长城》、《河北文学》、《青年诗人》、《朔方》等刊发表诗与散文50余篇。 高校恢复评定职称制度,因出身工农兵学员,不得与评讲师。恰河北省文联欲调入,因系里不放而未果,始下决心考研究生。 1986年考取河北大学詹锳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以学习成绩优异,获准提前毕业,经考试合格,转为博士研究生。 1991年5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南朝诗歌思潮》,论文经范宁、王达津、王运熙、陈贻州、罗宗强、傅璇棕等先生评议,认为此论文"从政局的变化、士人的心态的变化和社 会思潮诸方面,探讨诗歌思潮的演变,在对诗歌思潮的把握与论证上都比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有关论述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论文1995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毕业后留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调中文系任副主任。 从1996年读研究生到天津,1994年调中文系回保定,这八年间除完成研究生课程和博士论文外,主要从詹锳师完成李白全集整理工作,合作成果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李白诗选译》,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巴蜀书社出版。 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同年出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 1999年任河北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聘为**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年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审组中文学科组成员,1997年聘为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选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2000年选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自拟为政之原则:清廉公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我评价:尚可。 若见友人可诵唐人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庶务日多,读书日少,成果渐疏,羞见故人,更无可告詹锳师在天之灵。 八十年代后期即有兴趣于《文心雕龙》及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研究,1994年后,精力更为集中,1997年出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此书出版后,引起一定反响,先后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另有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成果结集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李白研究由詹锳师引领入门,愧无建树。 非不为也,实无能也。也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子,研究李白诗,入窥布衣李白之心态,虽有《李白的英雄意识》、《李白诗歌的孤独意识》、《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李白诗歌的自然意识》发表,但尚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虽如此,还将走下去,相信鲁迅的话,。 4.谁有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依心 夜色布满了这座城市 漫天的黄昏被晚风吹进潮湿的心 轻轻柔柔地掠过脸膛 没有你的一天结束了 四年你的一天或许才开始 迷离的灯火下,翻阅的书,手机的信息。. 丝丝缕缕的气息提示: 你曾深深的驻扎过 更提醒我从此会没有了你 听一遍你喜欢的歌 记忆里,那些或泣或笑的约定 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一片天空里 花正红,叶正繁 那又如何 唯有顺着夜的轨迹 试图找到我贪念的你 然而,留给我的 只是辗转难眠的孤单 和着丝丝缕缕的思念 守候 城市忘记了秋雨的气息 感觉不到丝毫秋的味道 忽来忽去的人在匆忙 落叶打在头上 哦,我需要这样的提醒吗 清楚地了解那个保存在心的人 或许正被那个他静静的保护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的吗 那个城市不正弥漫着你的气息 那味道连远方的我都能深深拥抱 其实,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想你 因为,根本不曾忘记 所以,犯不上多此一举的提起 数着日月轮换 看着花开花谢 你会回来的啦 只是,你不在身边的时光 守候成了我唯一的名字 遥想 风吹芭蕉低, 雨打石阶长。 彻夜无梦想, 孤灯涩泪尝。 往日多少意, 落在冻水上。 兆年瓦上霜, 或见梅花香。 石涛 千山无鸟踪, 孤松立石丛。 三尺冰来封, 春绿存心中。 5.古代那两位诗人是朋友古代的朋友圈内容,大略分两种。一种@博主;一种致敬博主。我们先聊第一种,第一种比较直观。稍后聊第二种。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原状态,以下是评论。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写出这诗,不容易了。(《批点唐诗正声》) @王鏊: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不错。不说怅别,意思却有了。(《震泽长语》) @谢榛:写诗第一句要像放炮,一声hold住全场,才是开头的作法。屁股要像敲钟,带点余响。博主搞反了。我改改,你们体会一下: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 @陆次云:楼上智商堪忧。原结尾明明很好,楼上不懂装懂,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 @贺贻孙:同楼上。放开头绝逼不行,放结尾才有味道。另,这不是博主的独创好么,唐朝流行这种写法。(《诗筏》) @吴昌祺:楼上都好弱。其实第三句才是关键,说了你们也不懂。(《删订唐诗解》) @周珽:说最后一句好的是什么审美?这么直白也叫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尧衢:太沉重,没生趣。(清朝《古唐诗合解》) @沈德潜:最后一句致敬韦应物《落雁》,可惜博主没学到要领。(《唐诗别裁》) @黄叔灿: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龄、王维有得一拼。(《唐诗笺注》) 以上,属于第一种。直接评论,就事说事。第二种,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后,有个人叫南怀瑾,他和朋友分别,写一篇词,结尾说:“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们还以郑谷为引子,说道说道。以下就不注出处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较懒,上边注出处注累了。 @欧阳修:郑谷的诗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调不高。因为通俗,大家都拿来教小孩,我小的时候就读过,今天他的诗集已经失传了。 @苏东坡:黄州有个张大憨,脑子不正常,见人就骂放火贼,后来,稍微读了点书,一见到纸,就拿去写郑谷的咏雪诗。 东坡说的,是郑谷的《雪中偶题》: @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苏东坡才高,但他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总喜欢鄙视人家。郑谷被他鄙视过很多次。 @苏东坡:“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两句,是村儿里教小孩的水平。 6.《夜雨寄北》这首诗是写给谁的这一首诗的题目,在有的版本上叫做“夜雨寄内”,这就意谓着是给他妻子的。 但有人争论说: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仍当作寄“内北”。 (《玉溪生诗集笺注》)好在这位权威的注家比较开通,不管是“寄内”还是“寄北”,他承认内容一样是亲情。又有人考证,这首诗是写在他妻子王氏死后,应该是写给在北方长安朋友的。 虽然如此,霍松林先生仍然认为当作“寄内”解更为确切。这首诗的内涵究竟是和妻子的亲情,还是朋友的友情呢。 我想,阅读时不必深究,反正是一种很深的感情。就是友情,也不是一般的,而是相当深厚的。 7.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说明:来自网络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