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卫风有狐故事

1. 诗经卫风有狐

诗经卫风有狐

1.有狐绥绥 在彼淇梁","有狐绥绥是什么意思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大意: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这一段出自《诗经·卫风·有狐》,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诗经·卫风·有狐》全文为: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全文大意为: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2.有狐 解释一下

《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

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

[摘要]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

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关键词] 《有狐》;无衣;征夫 “《有狐》的主旨颇为难解”[1]。

由此一语即可想见,对于这首诗,古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聚讼不休。本诗仅三章十二句,录之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2]。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

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

“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

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

《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

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

[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

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

[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

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

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

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

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

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

3.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出自哪

诗经 第一章 国风 第五节 卫风

第九篇 有狐

【概要】女子看见狐狸独行求偶,牵挂起心上人的缺衣少食。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注释】

01、弧:一说比喻男性

02、绥绥:《集传》“独行求匹之貌”,一说从容独行的样子,或说多毛貌。

03、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或用以拦鱼。

04、厉:河水深至腰部,可以涉水之处,或说流水的沙滩

05、裳:古时上称衣,下称裳

4.大兵小将里面的歌叫有狐绥绥 出自诗经

《诗经·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注释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 裳:衣服。 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 带:衣带。

赏析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边的桥上。

心里感到忧愁,

只怕那人没有衣裳。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块。

心里感到忧伤,

只怕那人没有衣带。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的近岸处。

心里感到忧郁,

只怕那人没有衣服。

《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

大兵小将的歌 有狐绥绥 地址:

/a8c7/zh-cn/download/17a2b44e04c2f10cf5eb6f5152663e16/preview.mp3

or

http://051share.ir/Mohammad/Single/9.88/Payman%20Ashegh%20-%20Shabaneye%20Eshgh.mp3

5.“有狐绥绥”出自哪里

《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

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

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诗经·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6.有狐绥绥 的意思

诗经——《有狐》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边的桥上。

心里感到忧愁,

只怕那人没有衣裳。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块。

心里感到忧伤,

只怕那人没有衣带。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

在那淇水的近岸处。

心里感到忧郁,

只怕那人没有衣服。

《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毛说的理论根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毛诗序》认为此诗就是刺卫国君主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使无夫无妻的男女不能结合。毛说指出此诗与男女婚姻有关,自不误,但谓之为刺诗,则穿凿不通,为今人所不取。其他各家之说,尚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等。笔者以为《卫风·有狐》是一首言情之诗。卫国经过动乱,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不少人失去配偶。有位年青寡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鳏夫,对其产生爱意,很想嫁给他,但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只在内心中有强烈的活动。故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有狐》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马祖熙)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