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读诗歌的方法四读

1. 读诗歌的方法

读诗歌的方法

1.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释义: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释义: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邻家”。 “疑是碧桃千树花”(释义: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唐代: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释义: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唐代: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释义: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 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释义: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释义: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月上柳梢头”(释义: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释义: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释义: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点溪荷叶”(释义:点缀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释义: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释义: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发出声音)”。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释义: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释义: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空有姑苏台上月”(释义。

2.阅读古诗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3.读诗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诵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睿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怎样读古诗呢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一,诵诗中句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有雨下 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首诗犹如一页历史的画卷,反复诵读,会再现当时社会的缩影: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一首诗犹如一则诲人的故事,反复诵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读了令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总之,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诵,要能够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 二,赏诗中景 古诗中有许多写景咏物的名篇,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语语如在目前,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 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像看到一幅高挂天空,直泻而下的瀑布图;读了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就像看到一幅春天自然风光图;读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像看到西湖夏日荷池图.这些诗以景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时,我们可以想想诗中的景,绘绘诗中的图,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在境中生神,境中生意,将自己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这样能够帮助记忆,促进理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审美能力. 三,悟诗中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它仿佛是既可囊括苍穹,又可温存大地的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谜,一个"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的秘密".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曾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曾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热爱,对朝廷愤慨之情,曾震撼了多少爱国之士的热心.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明诗中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所谓"隐",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文外曲致",梅尧臣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要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把捉'意脉'","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用诗中语 古诗的"炼字与铸句"很讲究.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可以窥见一斑.学诗就要学诗的语言,要学习在语言中用诗,这样就能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倘若平时不善于言。

4.关于读诗和写诗的方法

诗,想欣赏,要读;想作,更要读。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理说不错,只是夸大些,真去作,只是这一点资本还不够。还要什么资本?留到后面慢慢说;这里是假定还在门外,宜于先讲点有助入门的。那就由读谈起,因为这是由疏远变为亲近的唯一途径。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这,求面面俱到也相当麻烦,比如读什么,就要抄诗史,或者还要兼开书目。我不想这样做,因为,为初学着想,这会贪多嚼不烂;而且,如果想贪多,文学史和书目(都不只一种)具在,用不着我多费唇舌。但又不能一点不沾边。左右为难之中挤出个办法,是以我设想的实用主义为原则,估计某些知识有助初学,就说,有大助,就多说,可有可无的暂不说。以下由读什么说起,连类而及,作品,作家,如何读,应注意什么,等等,都由思路安排。次序会有些乱,这是大题小作,也只好这样。

比喻为要到诗国去旅游了,当然最好先找个导游。如果只找一个,那就用文学史。这里诗指中国旧的,当然是中国文学史。这方面,知名而容易见到的不多,不求权威,不想尽信,随便找哪一种都可以。或者就用文学研究所编的三卷本那一种。文学史还有专讲诗的,几十年前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合编的《中国诗史》比较有名。史是一种既列作家又列作品(举例)的帐,全面(不是不漏),兼讲源流和评论,可以算作一种好的导游。如果还想找个助手,那就翻翻书目也好。1 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殷孟伦等执笔),收书不少,都有详细介绍,便于参考。旧的书目,清朝晚年张之洞编(有人说是出于缪荃孙之手)的《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更合用),也可以看看。史加书目,看过,头脑里就会装上不少作家,不少诗作。然后怎么样呢?一种办法是大举,即按图索骥,想先读什么,多读什么,就找来读。我看还是小举好,即先找选本读。选本可以看作文学史的补充,或以作品为主脑的文学史。其中诗作是经过筛选的,虽然筛选之眼未必十分可靠,但总可以备一说,或大体不差。选本,旧新都很多,应该读哪些,或先读哪些,后读哪些,一言难尽。只好按时代大致说说。《诗经》,《楚辞》,乐府诗,汉魏六朝诗,都有新的选本。这早期的诗还有个通行的旧选本,是沈德潜的《古诗源》(不收《诗经》)。六朝以下,到了诗的全盛时期,选本举不胜举。唐人已经有兴趣做这类事,如有唐人选唐诗,多到十种。其后还有专集绝句的,成为《唐人万首绝句》。初学,为省力,也为省钱,先读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也好。这个选本所收数量不多,愿意多吃几口,可以读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沈氏还选了明、清两代的,也名别裁集,读唐以后的,都可用。唐宋诗,新选本很多,其中一种《宋诗选注》,出于钱钟书先生之手,值得多用心看看。辽金元诗也有新选本。选本还有历代的,如季镇淮等选注的《历代诗歌选》四册,由《诗经》选到柳亚子,可以当作入门书的入门书读,经济实惠。选本读多了,虽然只是浅尝,也会有偏爱。这就无妨从心所欲,扩大地盘。比如喜欢三曹,陶渊明,就可以通读,因为量不大。比如喜欢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就最好还是用选本,因为全集量大,费时太多,恐怕不合算。如果喜好太甚,或好大喜功,偏偏要跳过选本,通读全集,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没什么不可以。这放任的想法还可以找到个学习方面的理由,是,读诗不同于学数学,非先加减乘除后微积分不可,比如偏偏想反潮流,开卷就读《全唐诗》,然后才翻翻《唐诗三百首》,就一定不能豁然贯通吗?也未必。总之,只要肯读,爱读,由此及彼可以,由彼及此也可以,条条大路通北京,不执着,多听自己的,不会有什么大妨碍。

5.朗诵诗歌的技巧

. 你好!关于朗诵技巧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

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

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

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

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

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

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

6.诗歌的朗诵技巧

诗歌的朗诵技巧:

1. 要自然,不能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2. 要自信,重情感。

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3. 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

4.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