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 钱钟书《论宋诗》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 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露、精细方面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 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虽然褒贬态度不同,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 重情韵者往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则意尽言中。”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 宋诗又追求精细。《石洲诗话》卷四又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 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颇有见地。 所谓“细密”、“刻抉入里”,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其趣。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可尽”,就是一例。 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如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 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即指出黄诗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 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②宋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 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他们以自己的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 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 ③宋代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 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那些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 宋代的诗歌经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前者如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 因此,宋诗中流派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清代乾隆二十六年诵芬楼刻本《宋诗百一钞》 宋诗的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曾论到宋诗的流派。 一直到清初,研究宋诗的人,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而在流派演变之外,同时注意历史发展变化的,始于全祖望《宋诗纪事序》。 他讲了宋诗的“四变”:一变是仁宗庆历以后;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三变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四变是宋末。清末民初的陈衍,编选《宋诗精华录》,仿照唐诗,分宋诗为初宋、盛宋、中宋、晚宋四期。 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今略区元丰、元□以前为初宋,由元丰、元□尽北宋为盛宋,南渡为中宋,四灵以后为晚宋。他在全祖望“四变”说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较为合理。 参照陈衍的分期法,可分宋诗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960~1067)末。 第二时期为北宋后期,即从神宗到北宋(1068~1127)末。第三时期为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1127~1207)末。 第四时期为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1208~1279)末。 北宋前期 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诗人们基本上偏于消极地接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得及积极地创造发展。 他们主要师法的是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叶燮《原诗》说:“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辈纯是唐音。” 效法白居易的,以王禹□为代表。王禹□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他“五言学杜,七言学白”。实际上他主要学白居易。 王禹□在宋初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称赞他的人说他和欧、苏相伯仲《宋诗□□集》),但他的诗毕竟没有多少显著的特征。当时学白居易的还有徐铉,李□等人。 效法贾岛的,主要有九僧和魏野、寇□等人。他们除贾岛外,还效法晚唐。 2.【钱钟书评价哪两句诗"题无剩义"钱钟书评价这两句诗"题无剩义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 3.谁有钱钟书的《宋词选注》的读后感或者是它的评价啊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是四五年之前的事情了,当时兴趣很浓,还抄了很多好诗到日记本上。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是钱钟书先生评介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时的语言风趣幽默形象。无疑,很多语言是钱氏风格,他人绝对讲不出这样的绝妙好词来。 看完这本书,你会对宋朝诗歌的风格流派和风格流变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毕竟人的趣味应该是多样的,山谷的老辣拗体固然出人一头地,苏轼的诗歌比喻络绎固然胜人一筹,但永嘉四灵的诗歌却也清新灵秀。钱钟书先生对各家各派都没有什么偏见。他在诗歌注解中表现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个小诗人尽管其它诗歌都不好,只要有一首好诗也可入选,象柳开的诗。而一个大诗人尽管有很多好诗,但存在的诗歌上的缺点,钱钟书先生也会提到。同时在评介时候也注意到坚持辩证的观点,每一家诗歌的利弊基本都讲出来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钱钟书先生的眼界是广阔的,他对宋诗的评价是放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每个人的诗承和对后来人的影响基本都被他说到了,一些诗句的历史衍变也被他指出来。这样读者就不会只被宋诗狭隘住,而能够将眼界放开,会通古今,熔炼百世,触类旁通,系统条理地领会宋诗的发展风貌,这种治学精神在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中,唐诗第一,宋诗第二,清诗第三。如何恰当地评价宋诗是个很不容易的问题。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花了很大的工夫,整个《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单干,其中绝对找不出抄袭的痕迹,不象现在很多学者那样干着“文抄公”那样不光彩的事情。同时钱钟书先生对宋诗也很不满,但又迫于组织单位上的任务分配和政治风气的压力,这个《宋诗选注》写起来也是很不痛快,写不来也不太如意,特别是对诗歌的选择上。正如全书充满着幽默的笔调,但实际上其中更反照出钱先生的无奈和压抑。这是我不得不指出的。 真正的钱氏作品要到后来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100卷中才能看到。(不过我还没看到)。诗以言志,可以陶冶性情。但他人写出来的诗不能令人满意,这就要进行诗歌批评,指出好诗到底好在哪,坏诗坏在哪里。要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我认为《宋诗选注》还是值得好好看看的。因为钱先生有很高的文艺鉴赏能力,这种能力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令人信服。在《宋诗选注》对诗人的评介中也可看出评介者的慧眼。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对每首诗的艺术特点并没有说明。虽然这样,其中还是可以看出评介者平等的眼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转益多师是汝师,百花酿蜜,方有如许的甘甜。这部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规矩为前提,能规矩方能跻得大自由。这不仅是对艺术,对于生活都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4.唐诗300首有多少首唐诗的选本多得可叠床架屋,其中不乏名家的选本,宋代的王安石、现代的闻一多都编过唐诗选本,而如今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则是蘅塘退士(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实际是310首)。 康熙年间编定的《御定全唐诗)有4.8万多首。孙洙因不满意千家诗而选出300首唐诗作为教学生的家塾课本。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只选了81位诗人,289首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的第三部分特地指出了选诗的标准,并阐述了素材搜罗辨析的困难。 从两个选本的序言中皆可推断选者或注者所熟悉的材料是非常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