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五言律诗

1. 古诗词五言律

古诗词五言律

1.五言律诗有什么特点什么是五言律诗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四声和平仄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五言律诗的平仄。

2.谁能给我12首五言律古诗

1、赠邻女 /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2、琴台: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3、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王维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8、《过宋员外之问旧庄》:杜甫

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9、《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杜甫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日离披。

10、

咏蝉 /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酬张少府_: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3.谁有5首5言律的古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4.四句的五言古诗一定要25首,不能少一首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五言古诗和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之间的区别五言古诗不限长度,五言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的分支.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

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6.谁能给我12首五言律古诗

唐·李白

《自遣》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唐·李白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

《估客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

《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唐·白居易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唐·白居易

《夜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唐·白居易

《遗爱寺》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五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律诗一首,爱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塞军旅)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别诗)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爱国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山水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言绝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七言绝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言律诗)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七言律诗) 归 园 田 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园诗)。

8.【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宋词元曲各一首加急

搞不清你要什么标准的,按照你体裁的要求各找了几首名作给你,自己挑选吧: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绝句: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五言律诗: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七言律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古体诗: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词: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元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