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中的比喻 诗经中的比喻1.举例说明《诗经 国风》中的比喻手法《诗经》中运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相思离别,一天像“三秋”那样熬煎难耐;有暗喻:“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转动,不是芦苇席,不能卷起来,来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有借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借用桑叶的茂泽与枯萎形象,比喻女子年轻美貌和年老色衰;有博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酋蛾眉”(《卫风.硕人》),一连串用了六个比喻来描绘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形象,活画出一幅美人图。 比的表现方法,反映古代人忆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性。它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诗经》用比之处很多,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2.《诗经》中比喻句的例子,越多越好1.《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用玉来比喻人 2.《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3.《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4.《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5.《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6.《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3.什么比喻诗经“比”,顾名思义,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诗经》取材生活化,语言朴素平实、不事雕琢,即使比喻也呈现出和谐中正的修辞特点;而《楚辞》运用楚地方言词语,取材奇花异草,气势恢弘的长句与短句交错,平稳中求变化的节奏使其呈现出恢弘奇丽的修辞特点。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本身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体现出了诗人的人格。《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 《诗经》中的比喻词语构成语言美——双音节词的大量出现,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运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 而《楚辞》则没有这个特点。 《诗经》中的比喻,此物和彼物的界线是分明的,二者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和主体,而到了《楚辞》,比兴的主体和客体大量融合,近乎我们现在的借喻。 在《诗经》中,比的彼物往往是草木虫鱼鸟兽等具体的事物,而《楚辞》除了用香草美人,还引用大量典故、神话传说、虚拟故事、寓言,使比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此外,《楚辞》中的比喻的喻体也具有了褒贬之意,而《诗经》则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4.诗经中的名句 要意思,比喻和出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大雅 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释义: 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小雅 鹤鸣》) 有云:“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是磨刀石的意思.表面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拿手来当磨石,可以来雕琢我们的玉石。〖现在比喻〗: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强调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 5.诗经中形容句子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1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亮的白色骏马,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咀嚼着青草 ,有那样一个人 ,如玉般,干净,透明,澄澈 .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们定下了生死想爱的契约,无论分分合合(阔,分别阔别),牵了你的手,就要和你一起到老. 18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1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6.诗经中赋比兴的比是比喻吗在中学阶段,对于这个知识点,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详细了解,一般只要学生知道诗经中的“比”跟我们现代说的比喻差不多就行了,不过你们老师说的也对,简单说来,比就是比方,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包括明喻和暗喻。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另外,有时我们也可能在诗经中“比”中感受到借代,夸张等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如果你还想更加准确的、深层次的了解,最好是查一查专业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