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结合作品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一、顿挫是其最主要的风格1该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2、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沉郁有关.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诗书画的审美要求是写真传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善用典型化的手法,重众多事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现象中提炼出本质,发觉意蕴加以集中概括.以句为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篇为例,则如《三吏》、《三别》等杜甫还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是壮而感伧者,有宏大壮阔之美.同时,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崇尚写真传神,追求体物工细、毫发无爽.如咏月之诗,“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细致的描绘出月初前半夜之月.杜甫又善于将宏大与精微、壮阔与深细完美的结合起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是从大处着眼,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是从小处着墨.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3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以及语言的凝练苍劲,句式的拗折变化有关.杜甫是语言的巨匠,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这取决于他深邃的事项、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表达或强调某方面的意义杜甫还打破打破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式常规,予以变化.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二、另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他经历了个人遭遇、国家命运的巨变,有丰富广泛的生活阅历.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的创作能博采众长,四杰的繁复,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浑厚等他都能兼包并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杜甫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使他的诗具有多副笔墨、异彩纷呈的风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泼墨渲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工笔刻画.“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悲壮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豪放语.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集诗家之大成者.三、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体物工细、表现深曲的特点.还有以议论为诗的倾向.1不仅在五七言古诗中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运用而且在五七言近体诗《春忆李白》、《戏称六绝句》、《咏怀古迹》中也运用自如.2、议论与形象有机结合3、议论与叙事相结合4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以情韵行之.5议论手法十分多样四、杜诗众体皆备,且多有创新,而五七言律诗成就尤高.他的乐府诗摆脱了六朝以来模拟剽窃、陈陈相因的俗套.如《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自拟新题无复依傍,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七律成就尤高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2.杜甫的文学成就一、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但是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二、杜甫的叙事艺术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诗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诗经》、乐府都用过。唐代诗人中李白的《赠张相镐》、李颀的《别梁锽》都用了叙述手法。 李白的诗,叙自己的行藏;李颀的诗,实写梁锽的性格。而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 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 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 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 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三、杜甫对诗体发展的贡献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写时事的诗,多是古体,因古体便于叙事。他在古体上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 但他的律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却更为辉煌。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较少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 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他在寓居夔州以后所作诗,这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 “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 《旅夜书怀》也是这类千古传诵的名篇。 杜甫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 “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 3.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