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诗词鉴赏意境1.古诗词常见意象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回答者:比十 - 童生 一级 12-14 12:51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2.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象及主题思想人之一世,草之一秋。人至天命之年,应该就是如岁月至秋了,一切都是在轮回。以往的春光再明媚,到了此时也只剩下秋日余辉。有道是壮士暮年,其气自短。不管你年轻时是如何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只要跨入到这个门坎,也只能在风起云涌的红尘中叹既往矣。 古人与文人多悲秋。其实伤秋也好,悲秋也罢,只是古今之人面对满目苍夷,仰望寒风枯叶,低思人生过往而生的人世沧桑之感。是的,面对物欲横流,想随遇而安明了取舍,并非易事,多少人为此身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光宗耀祖乃是国人的传统,但有道是“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名利兼收是人人梦寐之求,但有道是“世事终是一盘棋,人算不如天算”。那人到底该谋些什么呢?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警言,当知足常乐了。 人已至秋,应该就是如月至秋自盈而亏,理应懂得了许多事理。世事如风云变化,生活中太多的缺憾,太多的扼腕长叹,只缘我们不知道守住已有的幸福,还在追逐着莫名的完美。其实月之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有九。 其实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计较事物的前因后果,完全没有必要太多的患得患失,平淡的面对一切,做自己想做、能做、做得好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就如面对中秋之月,人人都知道月圆是苦历了月缺,辉煌过后必定是暗淡。 岁月至秋,失去的已经失去,收获的已经收获。人已至秋,最终也会象草木一样,在秋风中绽放出一生中最后的光华亦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站在人生顶峰上的人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这些应该懂得的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椭圆. 3.【古诗鉴赏中,有关于描述意境有哪些成语】【超然象外】: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超以象外】: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出尘之想】:尘:世俗.超出世俗之外的思想境界.也形容诗文字画的意境、风格不同流俗.【泓峥萧瑟】:形容诗文意境深远.引申指幽雅恬静.【画意诗情】: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鲸呿鳌掷】:呿:张口.鲸鱼张口,海龟腾跃.比喻诗文气势雄伟奇特,意境荒诞虚幻.【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轻莹秀彻】:莹:光洁明亮;秀:秀丽;彻:透彻.比喻诗文的意境新、词藻精、语句俊雅.【清莹秀彻】:莹:光洁明亮;彻:通透.清洁光亮、秀丽透彻.形容诗文意境清新,词藻华美.【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水月镜像】: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晓风残月】: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胸次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胸有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胸中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意到笔随】:指写诗绘画时一旦思绪或构思清晰成熟,即刻可将意境现诸笔端.形容运笔时文思敏捷.【意前笔后】: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超然象外】: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超以象外】: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出尘之想】:尘:世俗.超出世俗之外的思想境界.也形容诗文字画的意境、风格不同流俗.【泓峥萧瑟】:形容诗文意境深远.引申指幽雅恬静.【画意诗情】: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鲸呿鳌掷】:呿:张口.鲸鱼张口,海龟腾跃.比喻诗文气势雄伟奇特,意境荒诞虚幻.【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轻莹秀彻】:莹:光洁明亮;秀:秀丽;彻:透彻.比喻诗文的意境新、词藻精、语句俊雅.【清莹秀彻】:莹:光洁明亮;彻:通透.清洁光亮、秀丽透彻.形容诗文意境清新,词藻华美.【诗情画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水月镜像】: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晓风残月】: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胸次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胸有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胸中丘壑】: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意到笔随】:指写诗绘画时一旦思绪或构思清晰成熟,即刻可将意境现诸笔端.形容运笔时文思敏捷.【意前笔后】: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缀玉联珠】:缀:连结,拼合.形容诗词作品文辞意境的完美.也形容完美的诗词作品.【缀玉联珠】:缀:连结,拼合.形容诗词作品文辞意境的完美.也形容完美的诗词作品.。 4.最有意境的简短诗歌和赏析有意境的古诗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5.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柳梢这两个意象,在诗中都是相爱的见证,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扩展资料: 诗歌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6.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第三,是触景生情式。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其次,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如《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想像与联想的妙用。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司空图对虚境作了这样的描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如柳永在《雨霖霖》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看一拍,就把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这个动作也几乎成了词人的象征。 其次,是托物言志。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显露出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此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质。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此外,比兴、用典、比喻、数字、衬托、对比、炼字、通感、叠词、渲染、对仗、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都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 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 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 7.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意境其实就是古诗意义在人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专业的说法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鉴赏诗词的意境。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体。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初平的水面,低低的云脚,早来的莺儿,暖和的树木,新到的燕子,春潮涌动的泥土,迷人的乱花,矮嫩的小草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首诗写出了早春所特有的环境气氛,这是诗歌的“境”,同时抒写了诗人热爱迷醉的情怀。这是诗歌的“意”,这首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是作者抑制不住的感情流露。类似的有优美意境的诗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 另附一篇详解你下载了看吧。 8.鉴赏诗歌意境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李支舜 特级教师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