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卞之琳的经典诗歌 卞之琳的经典诗歌1.求卞之琳的所有诗歌,以及每首诗的详细鉴赏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鉴赏: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 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 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 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 2.关于卞之琳的诗歌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圆宝盒 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 捞到了一只圆宝盒, 装的是几颗珍珠: 一颗晶莹的水银 掩有全世界的色相, 一颗金黄的灯火 笼罩有一场华宴, 一颗新鲜的雨点 含有你昨夜的叹气…… 别上什么钟表店 听你的青春被蚕食, 别上什么古董铺 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 你看我的圆宝盒 跟了我的船顺流 而行了,虽然舱里人 永远在蓝天的怀里, 虽然你们的握手 是桥!是桥!可是桥 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 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 或他们也许就是 好挂在耳边的一颗 珍珠——宝石?——星? 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铃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远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哪条虚线旁的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座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你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 3.卞之琳写的所有现代诗《影子》一秋天,唉,我常觉得身边仿佛丢了件什么东西,使我更加寂寞了:是个影子,是的,丢在那江南的田野中,虽是瘦长点,你知道,那就是老跟着你在斜阳下徘徊的。 现在寒夜了,你看炉边的墙上有个影子陪着我发呆:也沉默也低头,到底是知己呵!虽是神情恍惚了些,我以为,这是你暗里打发来的,远迢迢,远迢迢的到这古城里来的。我也想送个影子给你呢,奈早已不清楚了:你在哪儿。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入梦》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灯虫》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鱼化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墙头草》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古镇的梦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妆台》(古意新拟)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纵不废气力而俯拾即是,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游丝该系上左边的担角。柳絮别掉下我的盆水。 镜子,镜子,你真是可憎,让我先给你描两笔秀眉。可是从每一片鸳瓦的欢喜我了解了屋顶,我也明了一张张绿叶一大棵碧梧--看枝头一只弄喙的小鸟!给那件新袍子一个风姿吧。 “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谁写给我的话呢?别想了--讨厌!“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尺八》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听了雁声,动了乡愁,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尺八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三秋草》泥黄色的落叶飘落下来这昔日大地的子嗣,曾在高枝青盛一时的长夏。无声地飘落下来没有挣扎。 被候鸟抛下。安然回归大地的怀抱肌肤,亦染回大地的颜色左近晚青色的秋草,从根泥里浮了出来正在虚构着未来的飘摇,茁壮(那时的微雨,无名的树果落地)也许百年后竟是大树也许明天就不知缘由地夭折阳光,疏枝,落叶在微风中小声颠簸——(想起初夏的萍花与桔梗在小池里)我们所处的光景,也许迟早也是河流生死轮番,在光阴的波纹中平淡无奇新草与旧叶,苦根与浮林,所在的风光柔和安详你接过别人的风景你留给别人怀想与猜测的理由所有的衰败都曾有过声势浩大的出生成群的云朵与日子,路过未经爱染的三秋草我闭上眼睛,听见来年的春天繁花喧嚷,不起眼的野花在草丛里推搡《一个闲人》太阳偏在西南天的时候,一个手叉在背后的闲人在街路边,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沙尘上脚印也不算少,长的短的方的尖的都有。一个人赶过去了又一个,他不管,尽是低着头,低着头。 啊哈,你看他的手里这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唉!不知磨过了多少时光?《一个和尚》一天的钟儿撞过了又一天,一个和尚做着苍白的深梦:过去多少年留下来的影踪在记忆里看来就只是一片在破殿里到处迷漫的香烟,悲哀的残骸依旧在香炉中伴着一些善男信女的苦衷,厌倦也永远在佛经中蜿蜒。昏沉沉的,梦话沸涌出了嘴,他的头儿又和木鱼儿应对,头儿木鱼儿一样空,一样重;一声一声的,催眠了山和水,山水在暮霭里懒洋洋的睡,他又算撞过了白天的丧钟。 4.大家帮我弄点卞之琳的诗歌鉴赏,越多越好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 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 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我们最早接触的卞之琳的诗歌,也是卞之琳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卞之琳给我们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从此我们再读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 审美对象。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 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报纸落。 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 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独上高楼”是一个孤独落寞诗人的孤独落寞的行为,他读的是《罗马衰亡史》,随及想到报纸上的“罗马衰亡星”,它们同时加强着对现实世界的衰亡感觉,同时也是诗人荒凉心情的表现形式。 展开了空间的高远与时间的悠久,给人无限的联想,颇有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古典情调。接下来就属于意识的流动,友人寄来的画片上的画也是“暮色苍茫”,“醒来天欲暮”,“无聊”,“灰色的天”,“灰色的地”,“灰色的路”, 所有这一切,都强化着读者的同一种心灵感受。 其实褪色的不仅仅是风景,这些颜色、声音和相关的意象或者是诗人情绪的表现,或者影响着诗人的情绪,同时它们也创造着读者的情绪感受,这就成了连接诗人和读者情绪的桥梁。与戴望舒寂寞中带有一种温润的情意相比,卞之琳的寂寞中却更有一种枯槁的感觉。 卞之琳在注中说:“这里涉及存在与觉识的关系。但整诗并非讲哲理,也并不是表达什么玄秘的思想,而是沿袭我国诗词的传统,表现一种心情或意境,采取近似我国一折旧戏的结构方式。” 卞诗语言的最突出风格, 就是平淡。诗人说, 他作诗“喜爱淘洗, 喜爱提炼, 期待结晶, 期待升华。” 或许本意针对感情, 却同样适用于他的语言。感情上, 卞诗追求“以冷淡盖深沉” , 这“冷淡”的感觉即来自言语的平淡, 平淡如水、平淡如话。 然而, 正如艾青所言:“深厚博大的思想, 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才是最理想的诗”。 卞之琳言语操作的最重要的技巧, 正在于熟练而不露声色地在言语中制造意念的断裂, 并在此基础上制造强烈的交错感: 时空的交错、虚实的交错、生死的交错、物我的交错、主客体的交错等等, 如: 充分调动文言词汇的文化积淀, 使语词获得双重影像性; 巧妙变通主语, 使主语具备极强的诗化功能; 通过对句子间逻辑关系的解构与破格, 制造“言语道断”等等。 从卞之琳的诗看中国现代诗,我们不难发现,卞诗是对传统的现代诗的发扬与继承,即创新的继承。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诗词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歌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先后产生多种流派:文学研究会、湖畔诗派、新月派、中国现代派诗群、等等,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徵派。 5.卞之琳 雨滴诗歌朗诵奚密:《卞之琳:创新的继承》 [美]奚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一 不管现代汉诗史上,反传统的呼声多么大,出现多么频繁,作为一个课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引发很多的争议。胡适在其一九一七年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改革计划,正是要在新语言、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的文学典范。现代汉诗的先驱构想的激进改革所遭遇到的困境,在一九一0到二0年代的新诗中明显可以看到。正如胡适坦诚的自我批评,他的新诗是“放大了的小脚,”尚未摆脱古典诗词的影响。 同样的批评也可适用于许多早期诗人,他们的作品明显地在文字、意象、情调,甚至在韵律方面仿效传统诗歌。其中如俞平伯(1900-1990)、宗白华(1897-1986)、周作人(1885-1967)等诗人,终究放弃新诗而回到旧诗的写作,正意味着他们始终逃不出古典诗巨大的阴影及在新诗实验过程中强烈的挫败感。(此外,现代作家如郁达夫[1895-1945]则一直写旧诗而不碰新诗。)早期现代汉诗的惨淡经营,从鲁迅(1881-1936)一九三四年的评语即可看出蛛丝马迹。距离胡适的文学革命已十七年了,鲁迅认为新诗仍然在“交倒霉运。” 相对于若干早期先锋诗人可以理解的失望情绪,另外一些诗人则继续寻找并建立与传统有意义的联系。例如,闻一多(1899-1946)对唐诗深有研究,尤其是对李商隐的理想主义和感官意象表示特别的兴趣。 众所周知,新月派在英语诗歌中寻找灵感和新的美学模式,受到一些评者的诟病。其实,他们并没有忽视“国民精神”的重要性。 陈梦家(1911-1966)在《新月诗选》序中曾说:“我们自己相信一点也不曾忘记中国三千年来精神文化的沿流……我们血液中依旧把持住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文明并不否认古先多少诗人对于民族贡献的诗篇,到如今还一样感动我们的心。” 另一位热心于探索现代性之形式和精神的诗人废名(1901-1967),也认识到传统诗歌的本质:“各时代各有其特色,我们今日的新诗如果可以成立,它是中国诗的一种……而我们做新诗的人最好能够懂得旧诗的变迁,以及汉字对于中国诗的一个必然性”。 的确,在一九五0、六0年代的台湾,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现代派”领袖纪弦(1913年生)主张现代诗是“横的移植”,不是“纵的继承”。也就是说,向西方先锋诗派的学习远远超过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吸收。即便如此,对恶性全盘西化的批判,严肃认真地创造既现代又中国的现代诗的努力,始终没有中断过。 稍后,年轻一代的诗人更直接地以融合古典和现代,中国和西方作为出创作的理想。黄智溶(1956年生)的《三部曲》第二节可作为此理想的一个总结:现代诗“既不迷恋东方 / 也不盲从西方 / 不偏不倚 / 站立在情感与理智的 / 中央。” 海峡的彼岸,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陆,朦胧诗曾引发过剧烈的争论,战火至少部分是由年轻诗人对传统的质疑和扬弃所点燃的。他们固然扬弃一九四九年以来政治挂帅的诗歌,然而他们对早期新诗,尤其是实验性强的作品,也不熟悉。 他们激进地倡导一种不可否认的专注于“发现、拒绝和形成民族精神” 的努力。北岛(1949年生)宣布“‘民族性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是对我们复杂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和描绘。” 江河(1950年生)拒绝将传统比喻为江河的陈腐意象,更强调“传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时性。 杨炼(1955年生)则认为,传统不是过去种种努力的总和,而是一种继续塑造着现在和未的力量:“传统是一种永恒的现在;忽视这一点就是忽视我们自己……在每一个时代,传统选择某些诗人作为它的标志和象征。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种荣耀。” 和其他年轻诗人一起,杨炼对文化古迹的兴趣,对中国神话和经典(如《易经》)的运用,是当代诗人创造性地吸收传统之努力的最好例证。 6.《卞之琳诗集》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墙头草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7.卞之琳的诗呵呵,这几天我也在读卞之琳先生的诗,感触甚深,很喜欢! <投> 独 自 在 山 坡 上 , 小 孩 儿 , 我 见 你 一 边 走 一 边 唱 , 都 厌 了 , 随 地 捡 一 块 小 石 头 向 山 谷 一 投 。 说 不 定 有 人 , 小 孩 儿 , 曾 把 你 ( 也 不 爱 也 不 憎 ) 好 玩 地 捡 起 , 像 一 块 小 石 头 向 尘 世 一 投 。 <雨 同 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最有名的还是<断 章>我认识前辈也是因为断章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长诗的话,有<尺八>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听了雁声,动了乡愁,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圆宝盒>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捞到了一只圆宝盒,装的是几颗珍珠: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 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