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三美原则是谁提出的

1. 诗歌的三美原则

诗歌的三美原则

1.【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是指什么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2.简述新月派三美原则

“三美”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扩展资料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闻一多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它主要是指诗歌的选择,即诗歌的语言要求诗歌的美、色、象和直觉。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圣贤眼中,诗与画往往相辅相成。

苏东坡在看过王维的诗画后,评论道:“诗有画,画有诗。”板桥,一首优美的竹诗入画,卓尔不群。

在他的诗歌中,常有红、黄、绿、蓝、紫、金、黑、白等用鲜艳的色彩来表达色彩和对象。此外,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美。

3.新格律诗“三美”原则和解释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这篇论文中系统的提出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为使现代新体诗冲出早期新体诗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做出了贡献。

“新格律诗”是新月诗派在二十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

其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史称“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 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 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4.闻一多说诗歌要具有哪三美

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

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

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

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一多

5.联系《再别康桥》及《死水》说说“新月派”的“三美”原则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附录:《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韵脚)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韵脚)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韵脚)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韵脚)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韵脚)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韵脚)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韵脚)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韵脚)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韵脚)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韵脚)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韵脚)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韵脚)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韵脚)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韵脚)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