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ppt

1.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

1.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二、鉴赏方法 ① 鉴赏的依据 —— 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 鉴赏的角度 —— 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 —— 物的神韵、品格 —— 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巩固演练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总结 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2: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一、表离别的意象 1. 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2 、芳草 3 、酒 4 、长短亭 5 、南浦,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6 、日暮 特定意象的内涵 二、表音信的意象 特定意象的内涵 1、梅,傲雪而怒放,是高洁、孤傲、坚强不屈的象征。 早 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特定意象的内涵 3、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象征端正、孤直、顽强。

特定意象的内涵 其他意象的特殊内涵 :(1)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3)桃花:美女的容颜。 (4)牡丹:高贵、富贵。

(5)扬花:飘零、离散。 (6)莲花:高洁 特定意象的内涵 (7)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

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8)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 10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 11 )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含离别,悲情、盛衰无常之感,爱情、相思之意。

特定意象的内涵 ( 12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 13 )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 14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 15 )落花:伤春惜春 ( 16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

2.诗歌鉴赏景物与事物的区别

在诗歌鉴赏中,景物一般是指与描写主体相对的对自然或社会的描写,如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在这里,描写的主体是霜月,蝉不过是用来具体表现霜月的具体事物。

而事物一般是指用来作为替代描写主体——人物——的自然物,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这里,蝉才是描写的主体,蝉是用来替代作者真正想表现的人物——作者——的。

3.诗歌中寄托感情的事物有哪些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

节。

梅——坚强

,

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

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陆游《咏梅》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

)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

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

、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

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

《感遇》

(其二)

咏兰:

“兰若生春夏,

苹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

茎的艳丽,

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

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

诗人通过对兰的咏

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4.诗词中有哪些东西有象征意义

你说的学名叫做意象.均有固定的一种或数种指代.意象有很多,这里肯定列不完全.找了一些很常见的,摘录如下: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5.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三、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6.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是那些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地区分,可认为二者是同意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悬念 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 咏物抒情 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伏笔照应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