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体例

1.宋词的体例是怎样的啊

PDF的算不?

《全宋词》简体横排增订本,是据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唐圭璋编《全宋词》繁体竖排本和一九八一年版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本改版重排的。自一九九九年初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近年来,宋词研究和考订工作大有进展,出现了一些新资料。新成果,但因唐圭漳王仲闻先生生前未曾授权编辑部对《全宋词》的内容体例作任何实质性的增删修订,编辑部的工作便只能局限于《改版重印说明》中交代过的四个方面,因此,这些新资料、新成果无法在本书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此次重印,我们仅对已经发现的二十馀处文字和标点的错误作了订正。

一九九九年增订新版《全宋词》问世的同时,我们约请冉休丹先生编制了《全宋词作者索引凡》,兼收唐圭璋《全宋词》和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的全部作者,单印一册,随新版《全宋词》一起发行。此次重印,我们将此索引附刊于新版《全宋词》第五册之后,以方便使用。

2.我国古代史书的四大体例是什么

我国古代四大史体分别是国别体、编 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1) 国别体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 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国语》是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 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著作,起自西周穆 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

它最 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 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 的记事较《春秋》详细生动,也保存了许 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 体史书,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 定名为《战国策》。 它主要记述战国时期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典籍。

晋代陈寿的《三国志》 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 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 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2)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曰顺序记述史事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其叙事线索清楚,时代背景明确,比较容 易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同时也 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 系。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和以年代 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使史书系统性强,避免重复叙事。

但是编年体因为记 事按年月分列杂陈,所以不能集中叙述每 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且难以记载不能 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 忽略经济、文化事件。其对于历史人物的 描绘则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广泛而集中 地刻画。

编年体的代表作有《春秋》《左 传》《资治通鉴》。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 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 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 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 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 而作,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中的杰作,由北宋司 马光主编,历经十九寒暑编写而成,上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 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 1362年的历史。

(3)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 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 史书编纂体例,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 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 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 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 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 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记载错综复杂的 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 物的。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搭配起来,使其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风 格。

但纪传体也有弊端,因为分头叙述人 物,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分记到各个人物传 记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即所谓的 “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 我国最 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 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⑷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历 史上发生的大事,以每事一题,专立篇目 的形式,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 加以集中叙述并详述其过程的一种史书 编纂体例。 首创这种体例的是南宋的袁 枢,他依据《资治通鉴》编写《通鉴纪事 本末》,正式创立纪事本末体。

其后,用此 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代陈邦瞻的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 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清代谷应泰 的《明史纪事本末》、民国黄鸿寿的《清 史纪事本末》等都是贯通古今、自成系统 的纪事本末体的代表作。 纪事本末体,兼 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 便阅读。

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 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 事为主,弥补了编年、纪传二体在记事方 面都存在的明显不足。 。

3.古诗十九首体例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释》的体例先是原文,然后注解,接下来就是释文,释文是重点。像《行行重行行》中,释文讲“诗中引用《诗经》《楚辞》,可见作者是文人”,又说“‘生别离’和‘阻且长’是用成辞”,“‘浮云蔽白日’也是个套句”,“本诗有些复沓的句子。如既说‘相去万余里’,又说‘道路阻且长’,又说‘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意思,但颇有增变。……这些回环复沓,是歌谣的生命;许多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组织来建筑它们的体格,表现那强度的情感。”读起来,完全是闲适的语体文,入微入里,不紧不慢,释典、释事,恰到好处。

吴小如感叹到:“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都撰写过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文章,他们不仅讲出了原作的精彩处和本人各自的体会,而且文章本身就像一首抒情诗,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是讲析古典诗词最理想的成就。”这应该是比较公允的看法。

依附于经典的注解刊行于世的不乏其书,而独立于经典,让释读经典的语体文字成为经典却不多见,《古诗十九首释》做到了。可惜直到朱自清去世前的六年间,都没有补全剩下的十首,终成憾事。倘若假以天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十九首,或许还有更多让人怦然心动的语体文学术佳作。

4.朱熹《诗集传》的体例是什么

《诗集传》是一部有影响的《诗经》旧注,这不仅由于它的作者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更由于它能打破前人成说,探求诗篇本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俗简明的《诗经》读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遯翁。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曾任地方官多年,又数次被朝廷征召,任秘阁修撰等职。晚年徙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县西南),又主讲紫阳学院,故又别称考亭、紫阳。

他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文献的整理,《诗集传》就是他整理古文献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熹作《诗集传》的时间,前人已有考证,本来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排印本“用别本增补了宋本失去的序文”(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出版说明》),而序作于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似乎这就是今本《诗集传》成书之时。其实并非如此。

朱熹注《诗经》,前后有两个本子,开始时,他沿用汉唐以来的传统说法,依据“诗序”解诗,大约于淳熙四年完成,这是旧本《诗集传》,今已不传。 后来他觉察到用“诗序”解诗“多所未安”(《晦庵集·答潘文叔书法,于是“改从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诗篇本身中求其含义;据清人王懋竑考证,这个本子作于甲辰(1184)年以后,完成于丁未(1187)年以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诗集传》,也是后人评论及本文介绍的对象。

至于上海编辑所排印本所增补的序文,“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诗时所作”,是“诗传旧序”(《诗传遗说》朱鉴注),后来修成的新本《诗集传》本来是没有序文的,因此,把那篇旧序说成是今传宋刊本“失去”的而加以增补,是不妥当的。 《诗集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而从诗篇本身中探求其原意。

所谓“诗序”(分为大序、小序),是附列于《诗经》每篇前面解说诗篇意旨的一般说明,为汉代毛公传授的毛诗中所独有。它是对《诗经》的一种解说,现在一般认为出于汉人之手,穿凿附会之处极多。

“诗序”列在诗篇前面,本身就会造成“未读经文先读诗序,序乃有似诗人所命之题,而诗文反若因序而作”(《经义考》吴澄语)的误解,再加上经师们把“诗序”说成是孔子、子夏等圣贤所作,当作解诗的依据,其结果,诗篇本身的含义反而被遮盖、歪曲了。 到了宋代,郑樵首先作《诗序辨》,剥除了“诗序”的神秘色彩,指出它不过是经师们的一种解说。

朱熹进一步考证,辨析“诗序”得失,在历史上第一个摈弃“诗序”解诗的传统,只从诗篇之中探求本意,其开创之功是极为巨大的。他所主张的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只将四字成句的诗读却自分晓”(《诗传遗说·陈文蔚录》),是理解、研究《诗经》的正确方法,在今天也有很大意义。

由于《诗集传》摈弃了“诗序”的曲解,而从诗中探求本意,所以得到了许多正确的解释。例如看到了《诗经》中有征夫怨妇之诗,认为《唐风·葛生》是写“妇人以其夫久从征役而不归”的心情,《鸨羽》是“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这比“诗序”所说的“刺晋献公也”“刺时也”,显然更为合理。

他还看到其中有爱情诗,认为《邶风,静女》是“淫奔(朱嘉对自由恋爱的蔑称)期会之诗”,《卫风·木瓜》是“男女相赠答之词”;而“诗序”认为是“刺时也”、“美齐桓公也”,则完全是曲解。 “诗序”是解释《诗经》流传已久的传统观点,朱熹破除“诗序”,就引起了宗序、驳序两派的长期争论,还争论《诗经》中有没有爱情诗(他们称作“淫诗”),不过他们大多数是从封建教化观点、从维护正统儒家学说出发的,不是为了探求诗篇本意,这里不加。

相关
上一篇
5字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