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里面什么叫“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估计这个说法是来源于词调《定风波》吧?结合词例来跟你说明。 定风波〔宋〕欧阳炯 (词)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明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谱)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说明:第一行是原词,第二行是相应的词谱。词谱标明的是每个字应遵循的平仄(这个估计你都知道的?平声字和仄声字也基本能区分吧?) 定风波词调的规定是“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双调,是指词调是分上下两片的。上片三平韵,即例词中纱、霞、华,这三个句脚的字是相互押韵的,而且押的是平韵;但中间还有尽、忍这两个字是互相押韵,且押的是仄韵。因为上片本来是押平韵的,但中间穿插了押仄韵的,所以叫“错叶”(这里的“叶”读“协”的音,叶韵,就是指合韵),而且因为是两个句脚押仄韵,所以合起来就叫“错叶二仄韵”。 下片也是一样的道理,花、家两字押平韵,而句中又有乱和断,问和信,这四个字两两一组,分别押两个不同的仄韵,但合起来还是称“四仄韵”。 所以,归纳一下,这句的意思就是在说:上片三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两处押仄韵;下片两处押平韵,中间穿插了四处押仄韵。 2.记得好想有一首宋词,上片结束还是下片开始来着,是平声的“年年”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黄公绍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张惠言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佚名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3.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仅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 4.沁园春长沙下片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宋词之中双调也就是分为上下两阙的词牌,上阕的结束句与下阕的起始句称为过片。 过片的连接手法宋词的作者非常看重,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全篇的作用,是一首词的写作最重要的地方之一。词的上下两阙,既要相互分离,不能是一句话没说完硬给截成两端,又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具有意断神联一气相贯的味道。 主席的这首诗上阕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另起机杼,没有回答上阕的发问,而是掉转鼻头写自己与友人同游,指点江山意兴湍飞,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外之意透露出自己与革命同志不畏艰辛峥嵘岁月,正是主导世界沉浮的人,显示出强烈的革命自豪感和自信心。 上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