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各个朝代的墓葬的分别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 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 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 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 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 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 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 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 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2.古代墓葬风水打油诗昆仑出脉来龙远,便以干枝大小推。 或伏平地旋左右,或从起伏看动机。 束咽结气五星换,金龙到来把头低。 前有朱雀相迎到,左右龙虎两相依。 顺看山头倒看水,千川百水引龙归。 弯弯水来明堂娶,此地结穴总相宜。 大干大龙江河汇,枝龙涧溪也相依。 山水溶情是血脉,斜飞直走不相宜。 来龙是主朝为客,要使宾主有情义。 堂内莫叫有空缺,凹风吹来散真气。 世间山水千样别,此教世人识大体。 虚花假穴山山有,世人莫叫庸师迷。 偶有行龙平一节,便有前山来相逼, 龙虎虽到不相伴,更无明堂结内气, 水口流去无关锁,此为花穴不须疑, 便是金龙来低头,此地寻穴切莫为。 千里寻龙先看水,水口未收龙未聚。 更从前方寻一节,两水相交好寻地。 莫叫寻龙过了头,前方空荡气难娶。 要得龙虎来相关,缩动平拦有真机, 山要青葱水要碧,穷山恶水是凶气。 纵然堂局生得好,皮崩肉裂露杀机。 去水最怕风水乱,来龙又怕路踩断。 电杆铁塔山中立,真龙也叫伤了气。 龙到平原无起伏,但从水路认玄机。 若得众水来交会,此地落穴何须疑。 平洋行龙与山别,莫疑龙虎无交接。 前无朝案后无山,四方来水却相关, 地低一寸当为水,地高一寸也是山。 时人识得其中妙,便是平洋地中仙。 理气: 不论来山千里脉,但从入首看真龙。 顺看来山倒推水,阴阳零正两相通。 正配山龙零配水,管叫世代永昌隆。 先从穴上辨来龙,阴阳雌雄妙无穷。 阴来阳坐阳来阴,阴阳交错要分清。 一六为水三八木,二七四九仔细寻。 经四立向有玄机,先贤留下妙经文。 一卦纯清为大吉,山向水口合城门。 山归山来水归水,阴阳两路顺逆行。 莫叫山龙下水里,莫叫水龙上山林。 颠倒得运是珠宝,顺逆失运是火坑。 若遇正神坐正位,便将水口配零神。 父母子息不相杂,此是人间地龙精, 三元九运常不败,生来大地合天心, 天造地设大造化,天子临朝管万民, 纵是勾搭小地脉,定然富贵远传名。 真龙的穴运未到,也叫地师枉费心, 斯人未得荫其福,祸到无常反为根。 三元九运相交替,好将无形配有形。 父母子息天地人,地元一卦最要纯。 休得兼左或兼右,出卦空亡是祸根。 父母或可兼左右,兼地兼人要分明。 兼地不可过五度,兼人过六也不宁。 莫怨天地少情义,阴差阳错祸为真。 若是来龙合兼度,坐向顺兼也合情。 山要合向向合水,左右阴阳两边分。 兼三之内得下卦,兼过三度寻替星。 若成父母三般卦,前世休来有福份。 玄空妙诀不在多,龙向砂水已说清。 有人识得飞星妙,天地乾坤掌中论。 3.关于青铜器的诗句青铜器中的乐器,属于乐器中的打击乐器,有钟(编钟)铃、钲、铙、镈、句鑃、錞于、铜鼓这几种分别解释一下 最早出现的是青铜铃,在二里头夏代墓葬中已有出土,现存最早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盛行于商到西周中期,西周以后逐渐演变为马具的一部分。 其次出现的就是铜铙,他与其后出现的钲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就是说商代出现的铙到西周时期演变为钲,铜铙是原始乐器木铙的金属化,中国最早的现存文物是商代中期(武丁时期)妇好墓中的随葬品,通常以3枚一组的方式出现,形制为合瓦状,有点像口朝上的钟,演奏方式为手执敲击(下部安装木柄)这种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是当时商代宫廷主力乐器,西周时期逐渐被钲取代。 钲 可视为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时间不会晚于西周中期,但出土实物年代较晚为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属于军乐两用器,古书上说鸣金收兵,这里的鸣金就是敲击铜钲,钲中国南北流行的时间有差别,北方在西周到春秋中期比较流行,南方楚系地区则延续到战国末期。 镈、钟这两者相近,具体介绍也比较多,不详细介绍了,商代末期出现,流行于周代,极盛期为春秋到战国早期。西汉以后基本衰落。 青铜句鑃: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 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属于铜铙的又一种变体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 青铜錞于:军中乐器,《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敬其民也。”又《周礼·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与文献记载一致。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西周中期出现,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 铜鼓:《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可知鼓常用于乐舞、宴会及战争中。商周时期鼓多木质。目前发现的铜鼓属于商代,仅有两面:一面流落日本;另一面是1977年在湖北崇阳新出土的。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出于我国西南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鼓面常装饰浮雕人和动物,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4.有关古代墓葬“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 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作为柏木的黄色木心作题凑的椁室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等。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 北京老山汉墓发掘时曾有专门报道。 “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扬州的“扬州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葬具名。棺木之外以黄肠紧密累叠而成的橔。黄肠即柏木之心,其色黄而质地致密,亦称“刚柏”。题凑谓以木条木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惇上成屋之四阿状,为汉代皇帝及诸侯王特用葬具。然个别权贵如霍光、董贤亦得恩准用之。建国后发掘的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可能为燕刺王刘旦墓)及河北定县(今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均可见其遗制。唯刘焉墓以黄色之石代黄肠木,与《后汉书》所载曾征发六州十八郡黄肠木为之营葬事有所不同。 5.世界遗产的诗词哦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分布在朝鲜境内12个地点的63个高句丽古墓群,大多有2300多年历史。这批墓葬主要包括了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帝国晚期的坟墓。 中国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历史的纪录、丰富精美的壁画艺术、高超的建筑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化交流信息,是这个项目呈现出的突出价值。 俄罗斯 新圣女修道院 新圣女修道院坐落于莫斯科的西南面,建于16至17世纪,是莫斯科市一系列修道院建筑的一部分。该修道院与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历史直接联系,紧挨着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 就知道这么多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