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关于和尚的古诗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2.诗名里带僧字的诗词有哪些《三学山夜看圣灯》徐氏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角红。 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证六通。 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三学山夜看圣灯》徐氏 圣灯千万炬,旋向碧空生。 细雨湿不暗,好风吹更明。 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 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 《尚书宗兄使过诗以奉献》包佶 洛下交亲满,归闲意有馀。 翻嫌旧坐宅,却驾所悬车。 腹饱山僧供,头轻侍婢梳。 上官唯揖让,半禄代耕鉏。 雨散三秋别,风传一字书。 胜游如可继,还欲并园庐。 《观壁画九想图》包佶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野寺后池寄友》张籍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3.关于唐诗中的僧诗论文有什么好的题目和参考资料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摘 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 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 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 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 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 一 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 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 (贾岛《送厉宗上人》。《全唐诗》卷572) 《唐才子传·贾岛传》载岛“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士耳!’”考贾岛《长江集》中多载其与终南诸隐士、僧人的酬唱、赠答之作。如《怀紫阁隐者》云:“废寝方终夕,迢迢紫阁心。”(卷四)《寄白阁默公》云:“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卷三)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厉宗上人》首句 “岷峨”一词并非实指蜀地的大山,而是僧人栖身深山的比喻。如《全唐诗》中所载唐求《赠行如上人》诗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卷724)齐己诗《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云:“虚负岷峨老僧约,年年雪水下汀洲。”(卷845载)齐己诗《寄蜀国广济大师》云:“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卷846载)详味诗意,则可知,“岷峨”实为僧人远离世俗之居所的代指。 这首诗首联出句用虚笔,写厉宗上人离开隐居之地,即对句所云“终南”,但是却不实写,一则是为避免重复;二则正体现出贾岛“苦吟”造句的诗风。对句“终南雨雪和”,看似实写上人离开之地的景色,实则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来叙离别之情。送别知交,自然是情深意重,依依难舍,而此两句却写得如此含蓄深婉,藏而不露。这是唐代送僧诗的特点之一。其他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卷147)钱起《送少微师西行(一作送僧自吴游蜀)》:“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卷237)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一作刘长卿诗,一作皇甫冉诗)云:“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卷248)等,均写得含蓄蕴藉,韵味深长。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他们“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李嘉佑《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全唐诗》卷206)不是一般士人所能比拟,因此,同僧人过从甚密的诗人们在与之惜别之时,因人而制宜,将留别之情暗含其中,委婉道来。而那些本来与所送的僧人没有多少交情的诗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应制、或应时地写一些送僧诗以敷衍,更不会“为文而造情”。比如宋直问、李乂等人皆有《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卷52、92),都写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可观之处。 4.关于佛的古诗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5.关于写鸟的诗句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无可耐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杂树生花,草长莺飞.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李商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芳草凄凄鹦鹉洲. 飞鸟尽,良弓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鹦鹉能言,不离于禽. 6.请各位朋友帮忙收集 描写假和尚的诗句大乘经上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们的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所谓的“一实相”。 不吃酒是佛的五戒之一。吃肉佛虽没有禁,但是吃肉的人没有慈悲心。故佛法传到中国,佛门的大护法梁武帝带头吃长素,一直延续到今天。吃肉喝酒是烦恼!但是佛菩萨可以用烦恼为利益事,他们的烦恼就是菩提!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指的就是历史上的济公。你们看《宋高僧传》,济公吃肉喝酒真有其事。印光大师文钞也有记载。 南北朝时,有一个香灯师。香师已经证道,但是没有法缘,没有人瞧得起他,没有人信他。于是决定往生了。临行前,道场有法会,香师命人在院子里挖了一个池塘,注满水。法会上桌子摆的都是鸡鸭鱼肉,香师与大众一起吃。吃完后,香师现大神通,吃到肚里的肉全部吐出来,天上飞的飞去,水里游的游去。众人大惊失色!方知香师是得道高僧。 这是凡夫不能学的!我们烦恼就是烦恼。不要以为吃肉喝酒没关系,心里有佛就行?印光大师也有开示:济公吃死物,吐活物,我们吃了肉连原样也吐不出来!怎么可以学! 我们不能学,见了吃来的人也不可以诽谤!也许人家得道了,你认识吗?像济公,你要诽谤,就是谤佛法僧。 现在有人把这首偈后面加了两句“学我者入地狱,谤我者升天堂”,这个。害死人了!学我者入地狱,正确!谤我者升天堂,害死人!像济公,你去谤谤,看看能不能升天堂? 谤我者亦入地狱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