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2.中国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读图的能力,还考查了仿写的知识,阅读材料一,根据“这条路线自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200 公里,贯穿浙江东部”,再读图,找出楠溪江的路线,进行说明即可.(2)悲痛考查对此材料信息的概括,阅读两则材料,根据“浙东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贬谪至此的诗人”,可以概括解答.(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二,根据“这些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分析,再看所给诗句,“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是在河流上所见景致,而“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是写高山,所以排除CD;“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是说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不符合材料景观,所以选择B.故选B.(4)本题考查对唐诗的历史以及古诗文的意思的理解,唐诗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看选项可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最恰当.故选C.答案:(1).示例:楠溪江从括苍山流出,逶迤南下,经岩头镇、九丈滩、永嘉,最后汇入瓯江,全长145 公里.评分:4 分.起点、流经地点、终点、全长各1 分.(2).①山环水绕,景色秀美;②没有险峻的高山,水不急不缓,适于游览.(3).B(4).C。 4.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5.浙东唐诗之路与哪些诗人有关,试举例之“浙东唐诗之路”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层含义,指的是一条道路:它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这是干线。还有进入干线的支线,如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奉化江、甬江等;经奉化、宁波、余姚,再过上虞到钱塘江的支线。 唐代时,只占全国国土百分之0.13%的浙东,有20%的唐代诗人倘佯在唐诗之路这条线上,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 行走在这条诗路上的的唐代诗人有四五百人,如李白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等等。请见唐诗之路权威网站: / 网站首页左上角有视频介绍。 6.如果将"浙东唐诗之路"开辟为一条旅游线路,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为278位,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2200位的13%,他们所写并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从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命题。据介绍,这条路是由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构成的,总长约190公里,起点在钱塘江南岸西兴,终点在剡溪发源地天台。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唐代诗人的行踪和他们所留下的诗篇进行分类,再对照一下所处的实地方位,可以发现许多诗与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线路并不吻合,也就是说,这1500多首诗大多数并不产生于这一条线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和吟咏对象除了风光迷人的镜湖外,更多的是镜湖源头之一的若耶溪,令人如在镜中游的山**,佛门重地云门寺以及属于会稽山区的秦望山、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禹穴,还有西施遗迹、秦皇遗迹等。这些名胜景点都不在190公里长的水路上,而且吟咏这些名胜景点的诗篇又是浙东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分。 若耶溪是一条与剡溪平行,不相连通的江溪,从市东侧向南,一直伸入到平水以南山区,樵风泾、云门寺等著名景点名胜均在其上游,这里距从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到天台山的线路相去甚远。大量与若耶、云门、樵风有关的诗篇是浙东唐诗中最有知名度,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先后被收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选本。所以,若耶溪真正称得上是一条诗溪。 要说浙东唐诗繁荣的原因,一是地方富庶。经济是带动文化繁荣的一个因素,像方干等长期住在镜湖,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云门山下仿兰亭雅集,撰有《三月上已祓禊序》。被誉为唐代浙东诗坛领袖的严维,在这里与诗人们联诗唱酬。元和元年(806)浙东观察使杨於凌及僚属等人在昌园精舍举行诗会等。二是由于当时名人受客观支配来到越州居住。如贺知章是从朝中离任后回到家乡,宋之问、元稹是朝廷让他到这里来任职。他们的到来,使镜湖一带增加了文学色彩,带动了诗歌的兴旺。像李白来越,就有寻访贺知章故迹的因素;白居易到越地与元稹相会,有时用竹筒传诗,不仅增加了浙东唐诗的数量,而且成为诗坛佳话。三是越地有禹会天下诸侯的传说,有勾践生聚教训,西施采薪浣纱,秦皇南巡立碑,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王羲之兰亭雅集,这些史事古迹在唐诗中都有所反映。四是由于镜湖及周边有闻名天下的山水风光,尤其是这里的山水风光中含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东汉、六朝时期曾有许多逸事趣闻。如朝南暮北的樵风;庞眉白发的老人从耶溪山谷出来,送大钱于刘宠等等。《水经注》对镜湖及周边有大篇记载,这是剡溪和天台所不能比的。 当然,剡溪、天台自有其诱人风光与人文历史,但来浙东的诗人,其大本营毕竟在镜湖及郡城周围,镜湖对于诗人来说不是一条供通行的道路,而是一个目的地,剡溪则是一条旅游线路,是镜湖的延伸。因而对于唐诗来说,浙东是一处整体地域,不是一条线路,278位诗人和1500多首诗不是系在这条190公里的路上,而是分布在整个越地,或者说是分布在浙东这片土地上,分布的重心是镜湖四周。当然,“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称会沿用下去,并不断发挥它的作用,但对相关的一些区域来说,还需从自己的角度去发掘、整理文化资源,以更加贴切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包括提出新的命题,来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7.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8.中支山脉是古诗之路吗浙江中支山脉由西南部起于福建境内的 仙霞岭山脉至四明山脉,向南绵延,入海下 陷成舟山群岛。 中支山脉中,有一条“宋诗 之路”,一条“唐诗之路”。“宋诗之路”是在地跨浙南闽北的仙霞 岭上,有一段700里的仙霞古道。 传说1000 年前,黄巢起义军开山伐道700里,从浙江 直接插入福建。 现存的古道为宋时重建,盘 旋24个曲折,共有360级。 历史上,有许多 文人墨客在这古道上徘徊吟咏,南宋辛弃 疾、杨万里、陆游都曾留下诗篇,后人便称 这段古道为“宋诗之路”。而浙江四明山,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中 心。 说起四明山,浙江人马上会想到“三五 支队”。 这是支名震江浙的抗日游击队。 现在 山上有抗日根据地旧址和四明山革命烈士纪 念碑景区。 当然,四明山的自然景色也相当 迷人,是古代著名的旅游景点,要不,李白、皮日休等又怎么会留下颂咏的诗篇呢?传 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一句,描写的就是四明山脉大俞 山峰顶上的“四窗岩”,明月星光透过四个石 窗洞射进来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