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处有比张廷玉更早的吗书籍记录没有没有比张廷玉更早的了 意思:掩埋尸骨为何一定要用家乡的土地呢--就是说为何一定要死在家乡,人的一生那里都可以青山埋忠骨.表达了作者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2.埋骨何须桑梓地什么意思1、解释(1)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2)整句话的意思是: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2、出处:**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3、全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创作背景1910年,**的父亲毛顺生要**去做生意,**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