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摊破

1."摊破浣西沙"中"何为摊破

摊破浣西沙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谵月谵云窗外雨,一声声.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来说说"山花子'为何叫做"摊破浣西沙".<;饮水词>;中"浣西沙"就最多.,词谱"取“五代李璟词,注唐教坊曲名”“摊破浣溪沙”实际上就是由“浣溪沙”摊破而来。所谓摊破,是把“浣溪沙”前后阙的结尾,七字一句摊破为十字,成为七字句,三字一句,原来七字句的平脚改为仄韵,把平韵移到三字句末,平仄也相应有所变动。李璟那首词在<;词律》中词牌就直接标为"摊破浣溪沙“。此后的词人觉得好就一直沿用。

2.词牌中 减字 偷声 摊破 犯调 是什么意思

减字:

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

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偷声:

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

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阕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就好像这个平韵是从别处偷取来的,所以叫偷声。新调《木兰花》因而另名《偷声木兰花》。

摊破:

指因乐曲节拍的变动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突破原来词调谱式,故称摊破。“摊”即摊开,表示字数有所增加;“破”即破裂,表示一句破成两句。

亦称“添字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多三字两结句,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因有“添字”“摊破”之名。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此调五代和凝词称《山花子》,《山花子》本唐教坊曲名。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山花子》调虽字数与和凝词相同,但为仄韵,所以不能认为是一个词体。

犯调:

原为中国传统乐学中相关于宫调关系的一种术语,指调域或调式的变换而言;在戏曲音乐中则指与曲式有关的“集曲”而言,多数情况下与调域或调式的变换并无关系,本质的涵义仅指曲调的变换。“犯调”一词在戏曲音乐中多与调域或调式的变换无关,而是一种编曲方法的术语,指的是为适应剧情需要,突破原曲牌音乐的结构规律,吸收新的音乐成分的音乐制作手法。

词中犯调有两种。一是宫调相犯。即取各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有三犯、四犯、八犯之称。但限于“住字”(全曲末一字,或称“杀声”)相同的调子方可互犯。二是句法相犯。集合各调中的句法而另成一调,有似南曲中的“集曲”。 宋 陈旸 《乐书·八音·手笛》:“昔 宗同 善吹以为新引; 唐 云朝霞 善吹以为新声; 孙处秀 善吹而作犯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4分)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小题2:(4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的句子,概括诗歌内容注意抓住诗中“卧看”“诗书闲”“煎熟水”等词语,诗歌的情感注意“两鬓华”“卧”“闲”“佳”等表情达意的词语。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注意考核修辞,答题时注意手法和效果的分析。

4.关于词中的“滩破”“减字”等,以及调寄什么意思

关于词的“摊破”、“减字”、“寄调”的解释。

为了下面的叙述,先说说词曲的“调”。词之所以称为“词”,是因为它本来是用来唱的,相当于现代的歌词。唐代,西域的“胡乐”传入中原,与内地的音乐结合,出现了一种新艺术——曲子。不同的曲子叫不同的“调”,它们的节拍、长短都是固定的,人们想创作新词,只能完全依据曲子“填”,填出来的词叫“曲子词”,简称为“词”。当然,在宋代这门艺术最发达时,总有新曲出现,所以曲子的“调(牌、谱)”有很多。

摊破:意思是将本来的调“摊开”、“打破”,在其中加字、加句。但是,摊破以后,不再是原来的调了,便取名叫“摊破某某”。如:《摊破浣溪沙》 实际上就是加字加句的《浣溪沙》。

减字:与摊破相反,是对某曲调减少了字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寄调:寄,托付;调,曲调。意思是,我的这阕词是按某曲调填写的。调寄与寄调只是换个说法,表示我的词用的曲调是什么。

无论摊破还是减字,都是经诗词界认可的,使得摊破和减字变成了新的调调、凝固的格式,并非谁都可以乱破滥减的。‍

5.有人评价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气象雄伟,请结合具体诗句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全词情景融为一体,气象雄伟,意境深沉委婉,留有余韵,可称词中之神品,不为过誉.《漫叟诗话》:李璟有曲云“手卷真珠上玉钩”,或改为“珠帘”,非所谓遇知音者.《诗话总龟》:《翰苑名谈》云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思清句雅可爱.黄蓼园《蓼园词选》:清和宛转,词旨秀颖.《南唐二主词辑述评》引《翰苑名谈》云:清雅可诵.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注释】:①真珠:即珠帘.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④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评解】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李璟的词,已摆脱雕饰的习气,没有晦涩之病.辞语雅洁,感慨深沉.。

6.摊破浣溪沙 李璟 的赏析

李璟——《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真珠:即珠帘。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 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赏析】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李璟的词,已摆脱雕饰的习气,没有晦涩之病。

辞语雅洁,感慨深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全词情景融为一体,气象雄伟,意境深沉委婉,留有余韵,可称词中之神品,不为过誉。

《漫叟诗话》:李璟有曲云“手卷真珠上玉钩”,或改为“珠帘”,非所谓遇知音者。 《诗话总龟》:《翰苑名谈》云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思清句雅可爱。 黄蓼园《蓼园词选》:清和宛转,词旨秀颖。

《南唐二主词辑述评》引《翰苑名谈》云:清雅可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