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湖边景色”的诗句有哪些1、《晓过鸳湖》 清代: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译文: 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2、《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4、《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5、《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描写“大明湖畔”的诗句有哪些1、《趵突泉诗》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2、《大明湖》(唐)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3、《趵突泉》 (宋)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4、《明湖曲》 余正酉 东风吹皱波粼粼,芦牙界破明湖春。风定湖光作明镜,群峰倒插青嶙峋。 5、《环波亭》 苏辙 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6、白居易 “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 7、赵孟頫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8、蒲松龄 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大明湖畔: 现在哪个湖在中国最红?显然是济南的大明湖。不信去网上看看,遍地都是“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吗”的句式。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大明湖是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市区诸泉在此汇聚后,经北水门流入小清河。 译文 1、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 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 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 即使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 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 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 时时来到泉上,濯洗满身尘土, 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3.一段描写湖边的句子(注意是湖边1、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戏。 2、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3、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4、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5、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6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7、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8、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9、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10、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 4.描写泗水河畔的诗句《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5.描写泗水河畔的诗句《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6.描写秋天湖边景色的诗句有哪些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湘夫人》 【释义】轻轻吹拂啊,秋天起风,洞庭翻起波浪啊,树叶飘零。 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刘彻《秋风辞》 【释义】秋风吹拂,白云飞舞,草木枯黄,叶片飘落,雁鸟都飞回南方去了。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曹丕《燕歌行》 【释义】秋风吹袭天气转凉,草木干枯,黄叶被寒风吹落,夜露也因寒冷凝结为霜。 4、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释义】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释义】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6、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萧悫《秋思》 【释义】清香的荷花在寒露的浸泡下凋零了,浓绿的柳树在秋月的冷辉中稀疏了。 7、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宋之问《始安秋日》 【释义】桂林的风景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秋天就像洛阳的春天一样。 8、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释义】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9、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释义】清澈寒凉的潭水里倒映着皎清的明月,秋天的细雨滴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释义】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