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常山的诗句(三句以上,注明作者,出处《明诗综》里也有杨廉写常山砚的诗句:“常山砚多青紫色,不徙发墨仍润泽”。 《水龙吟·赵云》 威名劈出常山,银甲银枪饰银冠。仗枪阵前,一身是胆,耀光金灿。 枪尖梨转,血光飞溅,乾惊坤颤,当阳神勇现。笑看中原,小泰山,邈云汉! 剑痕细映心宽。 蜀路难、扶蜀亦难。截江救主,拉弓射帆,箭如急弹。 勇夺的卢,伴相赴南,忠主三劝。破昏暗,怒射突刺挥斩,迅雷急电!! 清初戏曲理论家兰溪诗人李渔《自开化抵常山舟中即事》七绝一首:“解缆开帆信急湍,浪花飞作雨声寒,金溪一滴篙头水,题到常山砚未干。” 不仅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山之高峻,水之湍急,而且使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 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苏东坡与常山的故事在常山,有两则关于苏东坡的传说,充分体现了常山人与苏东坡的深厚情缘。 一说苏东坡继室王闰之是常山人。王闰之,史称是苏东坡原配王弗的堂妹,是四川眉山王介女儿。 但在常山县东案乡上源一带(王中甫后代集聚地),却传说她是常山人,并且传得有声有色,说“当年苏东坡自己也作诗说王闰之是常山人”,而且“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 “苏东坡作诗说王闰之是常山人”是真的吗?经查阅相关史料,发现元朝陈秀明《东坡诗话》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坡公自湖州赴京师下狱,惟长子苏迈随侍,坡公嘱之曰:‘外面无甚事,每日送饭,须以肉;若消息不好,则送鱼;大不祥,则具鱼鲊以进。 ’迈从之。在狱三月,旨未下。 适苏迈有事他往,委一戚代送,而忘其嘱,误送鲊与鱼至狱。坡公虑不免,而绝无恐怖之意,惟伤不得见子由(其弟苏辙),遂作诗二律寄之。” 苏东坡所寄“二律”即《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柏毫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要统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奂吾子,身后牛衣丑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还乡应在浙江西。 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死后魂魄游往哪里?如果死后还乡(安葬)应在浙江西部。分析苏东坡这首诗,“浙江西”指的应是王闰之娘家,所以“还乡应在浙江西”的用意是,叫王闰之领着苏迨、苏过回娘家,他如被处死,就让苏辙将他葬在妻子娘家周边,以便将来与王闰之合葬在一起。 按此解读,王闰之应是“浙江西”人,联想到浙江常山正好处在钱塘江上游、浙江西部,且“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王闰之应是“浙江西”常山人。苏东坡此诗所说的“浙江西”,究竟是否如上之意,苏东坡死后不去四川眉山却要到“浙江西”究竟是何原因?想来也是疑问多多。 “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到底是推论还是事实?答案:也许只是一种巧合,而且是太巧合了。因为王闰之的父亲名叫王介,眉山王介却偏偏无法考证;同期名老常山王介,却有史可考。 更令人吃惊的是,王闰之的名字叫闰之,而常山王介的四个儿子也都以“之”字落脚,分别叫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和王涣之;苏东坡与王闰之熙宁二年(1069)成亲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京口,而那时王介(中甫)却恰恰家住京口,这难道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巧合? 二说“十里长风吹破(璞)石”是苏东坡途经常山的题联。相传苏东坡当年自江西婺源而来,乘舟过长风,温柔的长风之风使他陶醉,舟至破(璞)石时即有了“十里长风吹破(璞)石”之上联,可是沿江而下,却迟迟想不出下联。 到达杭州之后,在游西湖之美景时才有了“三潭印月映断桥”的下联。这则传说的内容究竟是真是假,目前难以断言。 据史料记载,“西湖”之名起于唐朝。“断桥”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断桥早在唐朝就已建成,因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二说元朝才成名,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简称段桥,后谐音为断桥。 “三潭印月”是因为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期间致力于治理西湖,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湖中挖掘最深的地方造了三座小石塔,而后慢慢演变成现名。关于“三潭印月”的具体成名时间则说法不一,有说苏东坡在杭州时就已成名,也有版本说到了明朝才成名。 不知苏东坡在杭州期间,常山的“十里长风”和“破(璞)石”、西湖的“断桥”和“三潭印月”等名称是否真的已经存在?若是真的存在,该千古传说有可能是真的故事。 “猜想”也在情理中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的《常山县志·卷之十二艺文下·诗七古》中,首次补编了苏轼所作的七古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并且“补编”中唯此一篇。 初读此“补编”让人莫名其妙。 此“七古诗”为何要在常山县志中记载?深究发现,嘉庆十六年(1811)夏,江西金溪陈珄来常山担任县令,因“邑乘所纪止于雍正三年(1725)以前,后此须向乡邦士大夫问之,无能求之载籍也”,他“于是慨然有修志之思”,“莅邑之明年春,绅耆不以予为鄙陋,亟亟以修志请”。 于是,修志的资料征集工作开始了。传说,诸从事绅耆在“征一邦之文献”当中,从上源王氏后裔中征得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交于县令陈珄、学博张惺哉、傅觉轩等定夺。 陈珄当即召开智囊团会议研究,当时猜测:此乃苏轼对王介儿子辈的馈赠,必须予以载记,故决定予以“补编”。 据考证,元祐三年(1088),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当年冬造访好友王巩(字定国)时,为其所藏“烟江叠嶂图”题写了上述七古诗。 当时,王中甫三儿子汉之任延康殿学士、正奉大夫,四儿子涣之由杭州教授迁太学博士宣德郎已有三个多月,尤其是王涣之是苏轼和米芾共同的忘年好友,苏轼正处仕途最高峰,有可能将上述“题诗画”赠送涣之。另外,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当时,王中甫长子沇之居杭州,按照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的性格,前往造访并赠送“题诗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说,县令陈珄智囊团的上述猜测是合乎情理的。 不知这张苏轼题诗的《烟江叠嶂图》今藏。 3.嵇绍血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据《晋 书•忠义传•嵇绍传己载:嵇绍为 嵇康之子,经山涛举荐入仕,官至侍 中。 八王之乱,司马越奉晋惠帝讨太 弟司马颖,嵇绍随征。兵败荡阴,百 官、侍卫皆溃散,唯嵇绍随于帝侧。 飞箭交集,绍以身捍卫,中箭死于帝 侧,血溅御衣。事定,左右之人欲洗 去御衣之血,惠帝:“此嵇侍中血, 勿去。” 后世诗文以“嵇绍血”、“嵇侍 中血”作颂扬忠臣以死护驾的典故。 唐•杜甫《伤春》:“岂无嵇绍血, 沾《属车尘。” 金•李俊民《和韵襄 阳变后》:“衣不能胜嵇绍血,扇无可 奈庾公尘。”宋•文天祥《正气歌》.:“为颜常山头,为嵇侍中血。” 4.歌颂三国人物的诗词赵云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达先皇. 青史书中烈,应流百世芳. 2.红光罩起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 四十二年真主命,将军应得显神威. 3.昨日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在大江. 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4.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5.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诸葛亮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孙权、刘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陈登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刘备、许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曹操 卜算子·万里籋浮云 辛弃疾 万里籋浮云,一喷空凡马。叹息曹瞒老骥诗,伏枥如公者。 山鸟哢窥檐,野鼠饥翻瓦。老我痴顽合住山,此地菟裘也。 5.咱赵云的诗词有哪些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