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词坛有哪些派别文学史上,一般将宋词分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格律派. 不过一般都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词的流派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北宋词坛的辉煌表现在哪词的真正“春天”随着宋王朝的建立而鴂然降临,呈现出了 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宋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以晏殊、欧阳修的小令词为代表,承袭“花间”余绪,是由唐 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和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对词进行 了新的开拓,柳永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发展起到 了奠基的作用;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打破了 “诗言志”而 “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变革了“诗庄词媚”的风格;第三个阶 段,周邦彦注意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促进了词体的成熟。 澶渊之盟指的是什么?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所 缔结的盟约。 盟约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以白 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 '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 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幵展互市贸易。 这个盟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 负担,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的合约,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结束 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从此辽> 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北宋从此进入了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这也有利于词的发展。 。 3.宋代词坛有哪些派别文学史上,一般将宋词分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格律派.不过一般都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流派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 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 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4.北宋词的成就有哪些北宋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 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北宋词在词体形式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北宋 早期,小令的创作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为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具备,而且声韵格律变化繁多。 没有这些准备,南宋词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词、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婉约词的创作 出现了一个髙峰,成为了词坛创作的主流。 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室南渡之后,爱国豪放词的创作风起云涌,并由此而形成词史上永世不 衰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建立却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时期,词的“雅化”过程基本完成,树立了精美典雅的审美风范。宋 初晏殊、欧阳修等继承南唐词风,他们的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文丽 雅致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轼则使词充分士大夫化, 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来说,词的“雅化”进程,也 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使这个过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在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则是大晟词人,允其是周邦彦。 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他们在创作词时精心构思,转变了北宋词人创作词以自然感发为出发点,为南宋雅词词人确立了“家法”。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是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 文字狱,也曾出现过词人因填词而在仕途上备受打击之事。 但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风气比较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同时也 发生在师生之间。 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 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 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批评的风气,才出现了 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性 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 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 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风气有着密切 关系。 5.清真词风体现了北宋词之大成吗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故他的词被称为清真 词。 他远承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近师柳 永所倡导的新声慢词,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 深美华赡、沉郁顿挫的词风,即清真词风。 继柳永、苏轼之后,周邦彦从词内部的声 律音韵、艺术手法、结构方式等方面改造了宋 词。 在此之前,词人的创作主要是由于情感受 到外在事物的触动,自然表现于词中,情感自然感发而成词,而到了周邦彦时期,便以精心构思、匠心安排为创作出发点。他的词格律精严,讲求四声,特别注重词的音韵格律,在创作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词调的创制。 在他曾创建了《一剪梅》、《烛影摇红》、《意难忘》等众多词调,柳永时代的乐曲,一曲只能用一种宫调,对词字、声的要求还不算太讲究,而周邦彦制乐,一曲之中多次转换宫调,这就必须处处留意字声的平、上、去、人。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曾说:“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宜,清浊抑扬,辘轳交往。” 诵读起来尚如此,当时歌唱之动听可想而知。此外,他的词结构细密,曲折回环。 他受柳永词的影响,也大量创制慢词,并进一步吸收了魏晋辞赋家铺叙的技巧,特别注重词的布局谋篇,注重词在结构上的曲折回环以及前后呼应。 他改变了柳永同单-依据时间的顺序进打铺叙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将直叙变为曲叙,人为地制造曲折回环,或欲吐先吞,或时空错序。 近人夏敬观曾说:“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此时作词注重声律音韵的发展特点,与宋徽宗时期设立大晟府有关。 崇宁四年(1105年)创立了一个音乐机构——大晟府,府中网罗一些懂音乐、善填词的文人创制乐曲,这些词人被称为“大晟词人就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此时,词再次从民间和文人手中转为国家乐府的正规创作,因此注重词的音律及规范化,使词更加适合于登上大雅之堂。 周邦彦是两宋词史上具有“结北开南”的影响的一位重要词人。清真词 风对南宋雅词的形成,以及雅词在南宋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 动作用。 如果说南唐词人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那么苏轼则使词 充分士大夫化了。苏轼词提高了词风,使词进一步“雅化”了,因此说“词至 东坡,其体始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