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渭的诗句徐渭《墨兰》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 自从画取湘兰后,更不闲题与别人。《题兰竹》兰与竹相并,非关调不同。 氤氲香不远,聊为引清风。《题水仙兰花》水仙开最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 《兰》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写兰与某子》(仙华其号也)仙华学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兰谷歌》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叶垂云紫。 近闻楚国之黄州,雄山绝谷通金牛,苍苍元气秘不得,一夫大嗓鸣天球。门人归来对我说,正是刘君称彦哲,于世百物无所耽,谷里种兰盈百叶。 有时几案拂玉光,镇夜管毫僭蕊芒,古来楚越本接疆,不待风吹两国香。《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二、徐渭的诗词作品对于徐渭诗歌而言,最强有力的声音首先来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之后明清几本重要的明诗总集、选集中的徐渭诗歌评价、明清有关诗评对于徐渭诗歌的体认,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徐渭是一个性格很激烈的人,虽然他的诗中始终有细腻温厚的一面,但他的焦躁常常是无法遮掩的。如他在诗中常常用到的崩云和鼓声的意象,通过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使之历验曾激发诗人的原有情绪,尽量避免思索的迟延,来体验生命痛苦、倔强与美丽的韵律。 暇日弃筹策,卒卒相束手。 四疆险何限,但阻孤城守。 旷野独非民,弃之如弃草。 城市有一夫,谁不如木偶? 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 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 彼亦何人斯,炙肉方进酒!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骑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抔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 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说与听。 生平见雪颠不歇,今来见雪愁欲绝。 昨朝被失一池绵,连夜足拳三尺铁。 杨柳未叶花已飞,造化弄水成冰丝。 此物何人不快意,其奈无貂作客儿。 太学一生索我句,飞书置酒鸡鸣处。 天寒地滑鞭者愁,宁知得去不得去? 不如着屐向西头,过桥转柱一高楼。 华亭有人住其上,我却十日九见投。 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 谢榛既举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 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 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 回首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 须臾念歇无些事,日出冰消雪亦残。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三、徐渭诗词风鸢1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作者简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代著名的艺术家。 早年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中年做过浙闵总督胡宗宪的幕客,曾为对抗倭寇的军事出谋划策。 但由於徐渭嫉恶如仇,鄙视权贵,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发狂,到了晚年只能靠变卖书画度日。 他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他的画自成一家,尤其擅长花鸟,据史料载,近代花鸟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 他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著、杂剧,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 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 「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注释 风鸢:或称「纸鸢」。 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 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搓:○粤[磋], ;○汉[cuō]。 两个手掌反?湍Σ粒虬咽终品旁诒鸬亩Î魃侠椿氐娜唷?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消得:消耗,耗费。 带将:带领。 赏析重点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 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时负椭进S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 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时富疃拿枋觥JÈ瞬⒚挥腥Ã婷杌娓飨?时富疃皇谴悠渲械囊桓鱿附谌胧郑此侨绾闻Φ乇嘀进S引线。 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麽的期待。 紧接 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芬桓龈隽⒖叹鸵ٌÆ鹄矗炎约旱闹进S放上天去。 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嗜范挚袒孟缚@入微。 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肥撬晟偈钡纳碛埃V进S,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 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 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 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 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 四、徐渭诗词(关于兰花)所有徐 渭《墨兰》 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 自从画取湘兰后,更不闲题与别人。 《题兰竹》 兰与竹相并,非关调不同。 氤氲香不远,聊为引清风。 《题水仙兰花》 水仙开最晚,何事伴兰苕? 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 《兰》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写兰与某子》(仙华其号也) 仙华学杜诗,其词拙而古。 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兰谷歌》 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 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 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 兰花兰叶垂云紫。 近闻楚国之黄州,雄山绝谷通金牛, 苍苍元气秘不得,一夫大嗓鸣天球。 门人归来对我说,正是刘君称彦哲, 于世百物无所耽,谷里种兰盈百叶。 有时几案拂玉光,镇夜管毫僭蕊芒, 古来楚越本接疆,不待风吹两国香。 《兰》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五、徐渭写了那些诗徐渭诗词选 对于徐渭诗歌而言,最强有力的声音首先来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 之后明清几本重要的明诗总集、选集中的徐渭诗歌评价、明清有关诗评对于徐渭诗歌的体认,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徐渭是一个性格很激烈的人,虽然他的诗中始终有细腻温厚的一面,但他的焦躁常常是无法遮掩的。 如他在诗中常常用到的崩云和鼓声的意象,通过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使之历验曾激发诗人的原有情绪,尽量避免思索的迟延,来体验生命痛苦、倔强与美丽的韵律。 海上曲 暇日弃筹策,卒卒相束手。 四疆险何限,但阻孤城守。 旷野独非民,弃之如弃草。 城市有一夫,谁不如木偶? 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 彼亦何人斯,炙肉方进酒! 谒孝陵诗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疲骑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抔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说与听。 廿八日雪 生平见雪颠不歇,今来见雪愁欲绝。昨朝被失一池绵,连夜足拳三尺铁。 杨柳未叶花已飞,造化弄水成冰丝。此物何人不快意,其奈无貂作客儿。 太学一生索我句,飞书置酒鸡鸣处。天寒地滑鞭者愁,宁知得去不得去? 不如着屐向西头,过桥转柱一高楼。 华亭有人住其上,我却十日九见投。 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谢榛既举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 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 回首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 须臾念歇无些事,日出冰消雪亦残。 六、徐文长《平湖秋月》的诗句意思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朦胧。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铺开,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 这时,曲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联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礼?”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每句头—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七、分析徐文长《平湖秋月》的诗句意思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朦胧。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铺开,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 这时,曲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联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礼?”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每句头—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