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陆象先

1.唐朝宰相陆希声简历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博学善属文,学识渊博。商州刺吏郑遇欲任用他,希声不从,隐居义兴。久之,召为右拾遗。当时朝政腐败,财政歉收,州县不尽责,希声上言“当谨视盗贼”。次年,王仙芝反,蔓延数十州,遂不制。希声任歙州(今安徽歙县)刺史。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闻其名,召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以太子少师辞官。李茂贞等兵犯京师,陆希声以疾避难。再次隐居于义兴湖汉的颐山,筑有别墅,称为“陆相山房”。相传陆希声的读书山房后来改为禅院,即是“金沙寺”,故后人有“陆相读书金沙寺”之说。宋代蒋之奇题其宅有“二十四桥芜没尽,溪边又有古时桥”之句,其居住环境之幽静,当可想见。宋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赐额“寺圣金沙”。陆希声逝世后,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其家世有书名,六世伯父柬之以草书高天下。五世祖陆象先为唐睿宗时宰相,爵位兖国公。六世祖陆元方在武周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其高祖父陆景融曾任工部尚书,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其曾祖陆涓为唐朝诗人,曾任阳翟令其祖父陆孟儒官至苏州司士参军。其父陆翱为唐朝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2.《旧唐书·陆象先传》损人利己成语典故

后晋·刘 《旧唐书·陆象先传》损人利己成语典故的由来

损人利己

【释义】损害别人以有利于自己。

【出处】后晋·刘 《旧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是唐朝时的官吏。武则天当皇帝时,他的父亲陆元方曾担任过宰相。唐玄宗时,陆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陆象先为官主张以宽仁为政,反对滥用酷刑。

有一次,司马韦抱真劝他说:“你应当适当地使用杖罚,给自己树立威名,否则,下面的人办事就会怠慢,无所惧怕。”

陆象先却说:“当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要靠严酷的刑罚给自己树立威望呢?干那种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的事,决不是仁义、宽恕之道啊!”

3.新唐书·陆象先传 原文

陆元方,字希仲,苏州吴人。

陈给事黄门侍郎琛之曾孙。伯父柬之,善书名家,官太子司议郎。

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累转监察御史。

武后时,使岭外,方涉海,风涛惊壮,舟人惧,元方曰:“吾受命不私,神岂害我?”趣使济,而风讫息。使还,除殿中侍御史,擢凤阁舍人、秋官侍郎。

为来俊臣所陷,后置不罪。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坐附会李昭德,贬绥州刺史。擢天官侍郎,兼司卫卿。

或言其荐引皆亲党,后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召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雠党。”

又荐其友崔玄有宰相才。后知无它,复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尝问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大事当白奏,民间碎务,不敢以闻。”忤旨,下除太子右庶子。

进文昌左丞,卒。 元方素清慎,再执政,每进退群臣,后必先访问,外秘莫知。

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又曰:“吾当寿,但领选久,耗伤吾神。”

有一柙,生平所缄钥者,殁后,家人发之,乃前后诏敕。赠越州都督。

诸子皆美才,而象先、景倩、景融尤知名。 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

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

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

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於人一等。”

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

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

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

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

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入为太子詹事,历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母丧免。

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太子少保。

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

乃赐名焉。 弟景倩为抚沟丞。

河南按察使毕构覆州县殿最,欲必得实。有吏言状曰:“某强清,某诈清,惟景倩曰真清。”

终监察御史。 景融长七尺,美姿质,宽中而厚外。

博学,工笔札。以阴补千牛,转新郑令,政有风绩,累迁工部尚书、东京留守。

卒,赠广陵郡都督。景融於象先,后母弟也。

象先被笞,景融谏,不入,则自楚,母为损威,人多其友。四世孙希声。

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属。

后去,隐义兴。久之,召为右拾遗。

时憸腐秉权,岁数歉,梁、宋尤甚。希声见州县刓敝,上言当谨视盗贼。

明年,王仙芝反,株蔓数十州,遂不制。擢累歙州刺史。

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以太子少师罢。

李茂贞等兵犯京师,舆疾避难。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元方从父余庆。 余庆,陈右卫将军珣孙,方雅有祖风。

已冠,名未显,兄玄表唶曰:“尔名宦不立,奈何?”余庆感激,闭户诵书三年,以博学称。举制策甲科,补萧尉。

累迁阳城尉。武后封嵩山,以办具劳,擢监察御史。

圣历初,灵、胜二州党项诱北胡寇边,诏余庆招慰,喻以恩信,蕃酋率众内附。迁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

后尝命草诏殿上,恐惧不能得一词,降左司郎中。久之,封广平郡公、太子右庶子。

余庆於寒品晚进,必悉力荐藉。人有过,辄面折,退无一言。

开元初,为河南、河北宣抚使,荐富春孙逖、京兆韦述、吴兴蒋冽、河南达奚珣,后皆为知名士。迁大理卿。

终太子詹事,谥曰庄。 雅善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时号“方外十友”。

余庆才不逮子昂等,而风流敏辩过之。 初,武后时,酷吏用事,中宗朝,幸臣贵主斜封大行,啗利啬祸之人,与相乾没,虽亟贵骤用,而戮不反踵。

余庆以道自将,虽仕不赫赫,讫无悔尤。 子璪,字仲采。

举明经,补长安尉,以清干称。开元初,。

4.新唐书·陆象先传 原文

陆元方,字希仲,苏州吴人。

陈给事黄门侍郎琛之曾孙。伯父柬之,善书名家,官太子司议郎。

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累转监察御史。

武后时,使岭外,方涉海,风涛惊壮,舟人惧,元方曰:“吾受命不私,神岂害我?”趣使济,而风讫息。使还,除殿中侍御史,擢凤阁舍人、秋官侍郎。

为来俊臣所陷,后置不罪。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坐附会李昭德,贬绥州刺史。擢天官侍郎,兼司卫卿。

或言其荐引皆亲党,后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召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雠党。”

又荐其友崔玄有宰相才。后知无它,复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尝问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大事当白奏,民间碎务,不敢以闻。”忤旨,下除太子右庶子。

进文昌左丞,卒。 元方素清慎,再执政,每进退群臣,后必先访问,外秘莫知。

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又曰:“吾当寿,但领选久,耗伤吾神。”

有一柙,生平所缄钥者,殁后,家人发之,乃前后诏敕。赠越州都督。

诸子皆美才,而象先、景倩、景融尤知名。 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

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

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

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於人一等。”

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

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

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

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

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入为太子詹事,历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母丧免。

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太子少保。

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

乃赐名焉。 弟景倩为抚沟丞。

河南按察使毕构覆州县殿最,欲必得实。有吏言状曰:“某强清,某诈清,惟景倩曰真清。”

终监察御史。 景融长七尺,美姿质,宽中而厚外。

博学,工笔札。以阴补千牛,转新郑令,政有风绩,累迁工部尚书、东京留守。

卒,赠广陵郡都督。景融於象先,后母弟也。

象先被笞,景融谏,不入,则自楚,母为损威,人多其友。四世孙希声。

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属。

后去,隐义兴。久之,召为右拾遗。

时憸腐秉权,岁数歉,梁、宋尤甚。希声见州县刓敝,上言当谨视盗贼。

明年,王仙芝反,株蔓数十州,遂不制。擢累歙州刺史。

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以太子少师罢。

李茂贞等兵犯京师,舆疾避难。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元方从父余庆。 余庆,陈右卫将军珣孙,方雅有祖风。

已冠,名未显,兄玄表唶曰:“尔名宦不立,奈何?”余庆感激,闭户诵书三年,以博学称。举制策甲科,补萧尉。

累迁阳城尉。武后封嵩山,以办具劳,擢监察御史。

圣历初,灵、胜二州党项诱北胡寇边,诏余庆招慰,喻以恩信,蕃酋率众内附。迁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

后尝命草诏殿上,恐惧不能得一词,降左司郎中。久之,封广平郡公、太子右庶子。

余庆於寒品晚进,必悉力荐藉。人有过,辄面折,退无一言。

开元初,为河南、河北宣抚使,荐富春孙逖、京兆韦述、吴兴蒋冽、河南达奚珣,后皆为知名士。迁大理卿。

终太子詹事,谥曰庄。 雅善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时号“方外十友”。

余庆才不逮子昂等,而风流敏辩过之。 初,武后时,酷吏用事,中宗朝,幸臣贵主斜封大行,啗利啬祸之人,与相乾没,虽亟贵骤用,而戮不反踵。

余庆以道自将,虽仕不赫赫,讫无悔尤。 子璪,字仲采。

举明经,补长安尉,以清干称。

5.《旧唐书·陆象先传》损人利己成语典故

后晋·刘 《旧唐书·陆象先传》损人利己成语典故的由来损人利己【释义】损害别人以有利于自己。

【出处】后晋·刘 《旧唐书·陆象先传》。陆象先是唐朝时的官吏。

武则天当皇帝时,他的父亲陆元方曾担任过宰相。唐玄宗时,陆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

陆象先为官主张以宽仁为政,反对滥用酷刑。有一次,司马韦抱真劝他说:“你应当适当地使用杖罚,给自己树立威名,否则,下面的人办事就会怠慢,无所惧怕。”

陆象先却说:“当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要靠严酷的刑罚给自己树立威望呢?干那种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的事,决不是仁义、宽恕之道啊!”。

6.陆象先文言文翻译 陆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 先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

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

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

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於人一等。”

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

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

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

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

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入为入为太子詹事,历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母丧免。

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太子少保。

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

乃赐名焉。 陆象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句有名的话,是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说的,也算是他的执政格言。 一、捡来的宰相 陆象先是江南一带人氏,为人“器识沉邃”。

青年时代,在扬州做参军。吏部侍郎吉顼想提拔他做洛阳尉,正巧象先的父亲陆元方也担任着吏部侍郎,坚决反对提拔自己儿子。

吉顼说:“我只是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合适的官职,难道因为他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就可以不讲公道吗?”就这样,陆象先做了洛阳尉。(这也是古人“内举不避亲”之义。

吉顼能够不避嫌疑提拔同僚之子,说明陆象先确实很出色。) 陆象先的名望和官运,简直不是一般的好,他后来做宰相,也有一段趣事。

太平公主在朝中专权,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崔湜为宰相。崔湜呢,死活不好意思上任,他对太平公主说:“陆象先的名望最好,应该被提拔为宰相。

如果他当不上,那我就辞职不干。”太平公主没有办法,就把陆象先和崔湜一起提名给皇帝,结果两人都当上了宰相。

陆象先虽然是个“后门”宰相,但当得确实很光彩。他为人恬静寡欲,当了宰相也不改初衷,别的朝臣都去巴结太平公主,陆象先却一次也不肯去。

后来,太平公主阴谋策划废掉唐玄宗,召集宰相们商议,公主说:“宁王是先皇的嫡长子,(李隆基是庶子)我们不应该废嫡立庶。” 陆象先这时候却站出来反对,他说:“现在的皇帝能够即位,是什么原因呢?” 公主说:“他只是一时立功,被推到帝位上。

现在失了德,就应该被废。” 陆象先又说:“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时才可以废。

现在的皇帝没有罪过,为什么要废他呢?” 太平公主见陆象先不支持自己,非常生气,就另外找窦怀贞等人商量。结果,公主的政变没有成功,她这一班子人,被唐玄宗一网打尽。

陆象先也算是太平公主一派的人,被抓起来杀头。玄宗知道后,立即下令释放,并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仅不杀他,还给他加官进爵。

二、“赴君之难,忠也!” 在太平公主的政变中,唐玄宗的父亲睿宗皇帝李旦,其实是支持妹妹太平公主的。当时,他躲到承天楼上,一些大臣便跑到楼上护驾。

李旦说:“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有些大臣为了表忠心,就写了自己的名字,递给李旦。

政变失败后,这份名单被唐玄宗李隆基发现,他命令陆象先按照名单进行搜捕。陆象先拿到名单后,点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唐玄宗大怒,要处死陆象先,陆象先顿首请罪,对玄宗说:“国家有兵变,大臣们去保护皇帝,这都是忠诚的表现啊!陛下现在要以德行教化天下,怎么能够杀害行义之人呢?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稳定大局,让那些心怀疑虑的人安下心来。陛下要杀我,我也没有什么说的。”

(“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唐玄宗猛然醒悟,点头称善,不再追究陆象先。

(唐朝皇室中,父子兄弟相争的事情很多见,唐玄宗虽然得到了帝位,但对父亲一直不放心,所。

7.郝之章 的资料

贺知章 生平简介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

少以文词知名。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家。后接大常少卿,迁礼部侍部,加集贤院学立,改授工部恃郎。

俄迁秘书监。知章性放旷,晚尤纵诞,自号四明狂客。

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更善草隶,人共传宝。

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已下咸就执别。年八十六卒。

肃宗赠礼部尚书。诗一卷。

补充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

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

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

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

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贺知章诗全集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磋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答朝士 镇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这渠不道是吴儿。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饶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校理还供。

海潮在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马,犹理云外峰。

故乡古无际,明发怀朋从。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分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更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面学会玄览,东堂发圣漠。 天光烛武巴,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援飞舞帝梧。 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场点,千欢接舜壶。 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唐禅社首乐章 《唐书·乐志》曰:玄宗开元十三年弹社首山余地批乐。迎神用顺和,皇帝行用太和,登船、奠玉帛用肃和,迎俎人用雍和,初献 用寿和,饮福用福和,还宫用太和,送神用灵具醉以代顺和。

顺和 至能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实,增广陈厥诚。 黄抵授如在,泰折俟威亭。

望人家桃李花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准各。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叹落远。 的陈长奉明光控,氯工半人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千年万岁不调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田井傍,成通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木可村,会持仙实荐君王。

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待戎。

造成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无宰,授律取文华。

胃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诏族分夏物,专土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征传晋苑东。 喜人藉责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徐雨,离川照晚虹。 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雍和 夙夜着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集盛以采,房组斯荐。 推德推馨,尚兹克通。

泰和 恨以明发,有怀载殷, 乐盈而反,利顺其湮。 立清以献,荐欲是亲。

放穆不已,袁对斯臻。 福和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

大裘如洗,执天有禺。 乐以平志,礼以和容。

上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