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幕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到了苏轼,词风突变,“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最大特点是“以诗为词”,即它虽以词为躯壳,却具有诗的广阔意境和随意多变的艺术手段。 首先,苏轼拓展了词境,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因而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其次,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 苏词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格调大多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苏拭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这是苏词的另一大艺术特征。 其实,宋词豪放派中与苏轼齐名的还有不少。如辛弃疾、岳飞、陈亮、张元干、张孝祥等,都很有文学成就。 尤其是辛弃疾、岳飞等,将北伐中原、收拾旧河山的悲壮慷慨之调,高亢诵唱的时候,更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豪放派的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络》,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等。 2.苏轼词的艺术特色苏轼是中国词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纲要》)。 苏轼的词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他冲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他提倡“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词风清雄旷达,豪放劲健,个性鲜明,独具魅力。他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豪放词开拓了词史的崭新天地。苏轼所创立的豪放词派,引领豪放风格,成为后来辛弃疾等豪放词的典范和榜样。 3.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南冥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 4.苏轼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南宋高宗朝干通时,赠苏轼太师一职,追谥文忠。苏轼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且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望。苏轼善用比喻和夸张,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苏轼有些诗篇反映了民间疾苦,对于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加以指责。苏轼的词开启豪放一派,对后代具有深远影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现存词作三百四十多首,其词视野广阔,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一扫而尽,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达意境,而且还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都是流传千古的词作。 此外,苏轼在书、画等方面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全才和艺术天才。苏轼诗文后人辑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传世。 5.苏轼词的内容的特点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3、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扩展资料 苏轼的诗作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6.关于苏轼的诗词及人格特点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可谓一语中的。 7.苏东坡词的特点楼主说的 壮词 就是指苏轼开创的 豪放词派 苏词分类和特点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8.关于苏轼的诗词及人格特点苏轼的人生思考和诗词歌赋的思想李平生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可谓一语中的。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询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佑二年(1057 )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富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滴,越贬越远。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 真是沉痛之极。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 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新党排斤,通判杭州。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叶梦得《 石林诗话》 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到湖州的九年间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山村五绝》 《 吴中田妇叹》 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 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东玻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1、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 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孺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排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2、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 “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