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诗 全15册怎么样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辽宁籍学者的《唐诗赏论》,被他描述和引用的孟浩然深深吸引,就翻开了一直默默地待在我家书架上的这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 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 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 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 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2.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作者和诗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原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译] 就是醉卧在沙扬上,也请诸君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写沙场上的豪饮。有的人说:“意甚沉痛,而措语含蓄,斯为绝句正宗”(李锳《诗法易简录》);有的人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岘佣说诗》)。然就此两句看,应该说在豪放中寓有旷达。试想一个人即将去作一死战了,还有什么心情去谐谑(开玩笑)?闭目凝想,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放浪形骸、视死如归的奇男子形象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注释】 [1]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新唐书·乐志》:"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甘州、伊州之类。"凉州:在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王翰的《凉州词》共二首,此是第一首。 [2]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喜纵酒游乐,豪荡不羁,史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诗风壮丽酣畅,《全唐诗》录存十四首。 [3]夜光杯:东方朔《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这里指极精美的酒杯。 [4]此句意谓: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人出发了。 4.请高手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诗句胡曾 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南阳》咏诸葛亮躬耕,《东海》咏秦始皇求仙,《姑苏台》咏吴王夫差荒淫失国。《自序》说:"夫诗者,盖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非徒尚绮丽瑰琦而已。故言之者无罪,读之者足以自戒。"说明其作《咏史诗》本旨,是托古讽今,意存劝戒。其诗通俗明快,褒贬明确,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唐诗纪事》载:前蜀王衍宴饮无度,内侍宋光溥咏《姑苏台》诗,王衍为之罢宴。后来明人引入《列国志》、《三国志》等演义作品,流传更广。 《咏史诗》共 3卷,《四部丛刊三编》本有胡曾同时人邵阳陈盖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评注。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诗》共录为 1卷,仅存数首。事迹见《唐才子传》、王重民《补唐书胡曾传》(《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全唐诗卷647_11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全唐诗卷647_42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 汉•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项王》汪绍焻 5.刘长卿的七言绝句句诗有哪些mmm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显示自动注释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笑桃花独闭门。按:《新撰类林钞》卷四,据小川环树录文。 按:《全唐诗》卷一五○收本诗,内容大异,今重录。《千载佳句》卷上《人事部·闲居》收后二句,诗题不同,《全唐诗逸》卷上已收入。 七里滩重送(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显示自动注释题注:(一作重送新安刘员外)。(一作严维诗)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家园瓜熟是故萧相公所遗瓜种凄然感旧因赋此诗(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觅故侯 事去人亡迹自留,黄花绿蒂不胜愁。 谁能更向青门外,秋草茫茫觅故侯。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显示自动注释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寻盛禅师兰若(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显示自动注释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 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寄许尊师(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独上云梯入翠微,蒙蒙①烟雪映岩扉。 世人知在中峰里,遥礼青山恨不归。按:①一作濛濛酬李穆见寄(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显示自动注释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送王司马秩满西归(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显示自动注释汉主③何时②放①逐臣,江边几度送归人。 同官岁岁先辞满,唯有青山伴老身。按:① 一作访 ② 一作人 ③ 一作代寄别朱拾遗(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显示自动注释天书远召沧浪客,几度临岐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会赦后酬主簿所问(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桃源 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 重见太平身①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按:①一作人赠秦系(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五湖倦客 向风长啸戴纱巾,野鹤由来不可亲。 明日东归变名姓,五湖烟水觅何人。酬灵彻公相招(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显示自动注释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 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赠崔九载华(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显示自动注释怜君一见一悲歌,岁岁无如老去何。 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显示自动注释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送建州陆使君(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显示自动注释汉庭初拜建安侯,天子临轩寄所忧。 从此向南无限路,双旌已去水悠悠。送秦侍御外甥张篆之福州谒鲍大夫秦侍御与大夫有旧(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貌似牢之 万里闽中去渺然,孤舟水①上入寒烟。 辕门拜首儒衣弊,貌似牢之岂不怜。按:①一作海闻奉迎皇太后使沈判官至因有此作(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显示自动注释题注:太后,德宗皇帝母也。 安史之乱,失于东都,帝即位,分命使臣周行天下求访,终不得。引用典故:五云车 长乐宫人扫落花,君王正候五云车。 万方臣妾同瞻望,疑在曾城阿母家。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信陵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岐南望一沾巾。 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显示自动注释引用典故:桃源 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①。 落花芳草无寻处,万壑千峰独闭门。按:① 一作白首深藏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原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显示自动注释江上初收战马尘,莺声柳色待行春。 双旌谁道来何暮,万井如今有几人。 6.描写秋天的古诗加赏析加价作者简介加主释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 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品别名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寄张文儃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 者孟浩然作品原文秋登兰山寄张五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⑵。相望试登高⑶,心随雁飞灭⑷。 愁因薄暮起⑸,兴是清秋发⑹。时见归村人⑺,沙行渡头歇⑻。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⑼。何当载酒来⑽,共醉重阳节⑾。 [1]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⑼“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 洲:又作“舟”。⑽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⑾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2] [3] 白话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2] [3]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 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 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4]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5] 名家点评《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 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乃知孟真得皓意。《王孟诗评》:刘云:朴而不厌。 《升庵诗话》:《罗。 7.【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新唐书·乐志》:"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甘州、伊州之类."凉州:在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王翰的《凉州词》共二首,此是第一首.[2]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喜纵酒游乐,豪荡不羁,史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诗风壮丽酣畅,《全唐诗》录存十四首.[3]夜光杯:东方朔《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这里指极精美的酒杯.[4]此句意谓: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人出发了.【提示】绝句很难写好,因为它篇幅短小,离首即尾.好的绝句一般都靠意思的回旋转折造成咫尺千里之势.但王翰这首绝句却一气直下,写得酣畅淋漓,同时又精力浑健、意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用酣畅之笔表现了一种微带悲凉但又极为豪迈的情感体验.沙场是敌我拼争的场所,是残酷的、令人恐惧的,诗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不免带点悲凉的意绪.但他进一步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面对残酷的战争,这又是何等的豪迈!这种与酣畅适意相统一的、毋须任何理念介入的豪迈之情,是盛唐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8.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全诗是什么《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