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中药的诗句1、《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宋代: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间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译文:柳色深暗花姿明丽浓浓一片灿烂春景,小巧阑干边刚抽出的花芽如玉簪,那是羞红的芍药正暗自结苞含情。细雨止后暖风软软里送来一阵细碎鸟鸣。 白昼缓缓拖长犹带初情的谈谈春阴。过去的去了不必在往事沉溺中低吟。正是春光和熙了不牵挂悠闲一身,只需趁兴游赏将水榭亭台登临。啊,处处都寻见昔日游历的依稀脚印,无可找寻的只有失去的少年心。 2、《春日》 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像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 3、《绝句四首》 唐代: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译文: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4、《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5、《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2.描写中草药的诗句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 端阳,菖蒲制酒乐半年;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糊窗一层层;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 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南宋爱国词人用中药名写了一首,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 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 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 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写过一首题为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3.描写“中草药”的诗句有哪些1、白居易的《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2、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用药名写的情书: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其中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人参、甘草、黄连、半夏、当归、天南星、白芷都是中药) 3、龚自珍的《远志》诗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4、朱庆馀的《赠陈逸人》 乐道辞荣禄,安居桂水东。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 5、陆游的《涧松》 出山来为小草,楸成树后困长藤。 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 4.赞美古代名中医的诗句801、木之彬彬,非取异於人。 可宫室则斩则伐,可笾豆则捋则撷。草之茸茸,非求显於世。 中刍牧则刈则鉏,中医和则剥则枯。(《木之彬彬》宋:黄庭坚) 翻译:树木的彬彬有礼,并取不同于人。 可能宫殿就杀,打,可篷豆就摸就采摘。毛茸茸的草,不是要求显于世。 中放牧就割是鉏,中医和就剥就会干枯。 2、平生胸中医国法,尽变黄馘为秀眉。 力进唐虞作元氯,酲醲病酒何劳治。端知听讼破症尔,洞见五藏聊决之。 造化升平唯一笔,弼成尧舜垂衣日。墨客诗人慕响来,朱草嘉禾时一出。 (《登闻鼓诗》宋:毛滂) 翻译:平生心里医生国家法,全部变黄是秀眉。 力进唐虞作元氯,醉酒多多病酒怎么能治理。端知道听讼破病你,看透五脏聊决定的。 造化升平只有一笔,贺若弼成为尧舜垂衣天。黑客诗人仰慕响来,朱草嘉禾时出现一个。 3、井臼每苦烦,药食则不暇。不药得中医,默符覆器。 哦诗便无恙,乞酒宴茅舍。弥荷天地恩,性命永其贳。 饥鹰侍中辈,死矣一饱乍。顾我与君侯,更愧东山谢。 (《十二弟季所和邵子文病中感怀之作复次韵寄子》宋:晁说之) 翻译:家务常常烦躁,药食则没有时间。中医药能不,沉默符覆盖器。 哦诗就没事,请求酒席宴请茅屋。弥承受天地恩,生命永的宽恕。 饥鹰侍中等,死了一个饱忽。我与您,更惭愧东山道歉。 4、最晓阴阳证,于身独不灵。有妻持旧肆,无子学遗经。 虫蚀抄方箧,莎生晒药庭。城中医绝少,堪惜尔雕零。 (《悼秦医》宋:刘克庄) 翻译:最通晓阴阳证,在我独自不灵。有妻子拿着旧店,没有儿子学习遗经。 虫蚀抄方箱,莎生晒药庭。城里医生很少,能够珍惜你凋零。 5、十日高眠昼起迟,缓寻方药得中医。不才岂是官无事,多病惟应志未衰。 门巷雪深妨过马,江湖岁晚益多歧。衣冠论说今如此,旧简残灯亦自疑。 (《病中怀黄世显李宾之》明:谢铎) 翻译:十日高睡白天起晚,缓寻得中医方药。不才难道是官无事,很多病人只有接受志不衰。 门巷雪深妨碍过马,江湖岁晚更多分歧。衣冠评论现在这样,旧书灯也怀疑自己。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1、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2、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3、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 《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5.描写中药的诗句有哪些1、《卜算子·芍药打团红》宋代:洪咨夔 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2、《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宋代: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3、《春日》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4、《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贤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 5、《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6.关于中药的诗词1、关于李时珍跋山涉水而编了本草纲目用“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形容。 2、转贴一篇文章,供你参考:简录《本草纲目》中的诗歌(作者不详)笔者近来阅读《本草纲目》时,发现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注重实践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在他编著《本草纲目》时,曾引据了古今经史书四百四十种,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诗人的诗集,如《王维诗集》、《东坡诗集》、《刘禹锡集》、《陆放翁集》、《梅尧臣诗集》等,以增加可读性,现摘录如下: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脚。 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梅尧臣诗:‘鸭脚类缘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 ’”梅尧臣和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诗人,编录他两人的诗句,显得对银杏的记述更加贴切、真实。“僧房药树依寒井,并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本草纲目》“枸杞篇”所编录刘禹锡的枸杞诗,详细描述了枸杞的外观及药用作用。 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又颇通医药,著有“传信方”。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时珍对他的诗引录最多,曾3次记载于《本草纲目》中。其一在“百合篇”,李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熏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盖取本草止涕泪之说。” 其二在“樱桃篇”,云:“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其三也在“樱桃篇”,李时珍曰:“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六官还有蔗浆寒。 ’盖谓寒物同食,犹可解其热也。”“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 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这是《本草纲目》“枇杷篇”中编录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枇杷诗”。 李时珍在诗后还说:“颇尽其状。”。 7.描写中草药的句子有哪些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天南望, 半夏微凉, 期艾三千青木香。中草药很神奇,能把百病来防治,华佗医术传百世,扁鹊神医创奇迹,《鹿茸救母》的故事很经典,灵芝草,不老仙丹的传说不一般。 漫山遍野蒲公英,时常饮杯苦丁,消炎,化瘀,去火,又化痈,艾蒿更是用处多,祖祖辈辈都用它,菊花茶,金银花,枸杞玫瑰花泡着喝,泡大海时常喝,防治咽炎离不开它,苍耳,甘草,炒山楂,莲子、薏米、槐花茶,丹参、陈皮、大红枣,百合、山药、阿胶糕,保健身体很重要,很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春日出游,看到野外自然景色清新秀丽,皮日休当即吟七绝一首:“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吟罢,他对陆龟蒙说:“我这首诗虽不见佳,但却暗含三味中药名,老兄你能否猜得出?”陆龟蒙听后,不禁笑道:“不必过谦,诗写得好,但药名并不难猜,是竹叶、通草、远志三味药,是也不是?”沉吟片刻后念道:“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 皮日休不假思考地答道:“不过是紫葛、黄连、地骨三味药而已。”我坚持喝了几个月的中药,每一碗的入口,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苦涩。 在这几个月之中,我喝了不知多少碗中药,也不知品尝了多少份苦涩。在这背后,却带来了最终的快乐——病情好转。 这多亏了这一份苦涩,若没有它,我拿什么去换最后的那份甜蜜呢?不必要去抱怨,生活中的苦是需要的,掌握好这份苦,最终就可以换取甜,因为你付出了几份苦涩,就能换取几份甜蜜。相信我们都曾经有惧怕喝中药的经历,年幼的我毫不例外。 印象至深的是,小学的一次生病,药很晚才煮好了,凌晨的时候母亲把我从床上叫醒,说是要喝中药了。我顿时既恐惧又愤怒,又哭又闹满心的不情愿。 母亲虽说第二天还要上班,却还锲而不舍地抚慰我。直到最后,我一边哭一边把那难喝至极的黑东西灌下肚子。 还未喝完,就开始反胃呕吐。在那次以后,我一旦是喝了极苦的药就很容易呕吐。 那时母亲在一旁轻轻抚着我的背一边帮我顺气,一边喃喃道:“没事了,没事了,把‘风’都呕出来就不咳了。”我肚子疼,妈妈带我去看病。 医生开了五服中药。晚饭后,妈妈把熬好的药汤给我喝。 我一看见黑黑的药就害怕,不敢喝,太苦了。妈妈瞪着眼睛,凶巴巴的说:“快点喝!”我没办法,只好端起碗,抬起头,闭着眼睛痛苦的往嘴里灌。 妈妈告诉我,良药苦口利于病。在西游记的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中草药是 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明清小说家冯梦龙的情书,更是巧妙地将中药与诗词联袂:“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地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情书中共用了14个药名,情书情思情趣跃然纸上,反映出这位文学大师对医药知识的精通。 谈到中草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散发着一股股难以名状的古怪草药味的,喝下去时可以让舌头苦上好一阵子的不明液体。然而就是有着这样可怖名声的中药——哪怕它曾经也是我所避犹不及的——如今却成了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至为珍贵的记忆。 老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三宝之首,能补气血、生津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东北的长白山区,就是人参的家乡。在那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人参的绚丽多彩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人参姑娘的故事。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新婚不久辞别妻子奔赴抗金前线,一日夜深人静,以中药名填词一首,遥寄娇妻:“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从中可以找出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多味中药,这些药名本身的语义共同构筑了词的内容,而且使之与词意有机地融为一体。 野马追的传说 。秦末,嬴秦的暴政,激起全国人民的。 8.描写医药的古诗词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辛弃疾 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北宋 洪皓 集药名次韵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