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祝身份

1.书法家唐诗祝《宁静致远》价格多少

你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2.探究性学习

回答对象:书生,秀才 一、书生:李源 唐朝有个叫圆泽的和尚,道行很深,精通佛理。

他有个叫李源的朋友,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有一次,两人相约到三峡去旅游,路过一个小村庄,见一个大腹便便妇人在汲水,圆泽指着这个妇人道:“她已经怀孕三年了,等着我去投胎,做她的儿子,我一直担心你,不忍离去,所以一直逃避着。

今天既然碰到了,我便不好再逃避。我去后,第三天,你到这个妇人家,如果那孩子对你笑一笑,那便是我了。

我们就以这一笑作为我们之间的凭证,十二年后的中秋节,我们在杭州天竺寺三生石上见!” 他们分手后,就在当天晚上,圆泽就圆寂了,恰在此时,那妇人生下一个男孩。 三天后,李源找到那个妇人家,果然,那孩子对着他笑了一笑!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十二年后的中秋节,李源不远千里来到了杭州天竺寺。当他到寺门口时,并不见圆泽,只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

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呤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意思是说:在杭州天竺寺三生石上与你相见的是旧时的我呀,我们以前在一起赏月呤诗的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感谢你这么多年来还记得我,不远千里与我相见,虽然我与以前不同,但我还是我呀,我们之间的友谊永远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 唱完,牧童就走了! [注]1。 三生:佛家说法,即前生、今生、来生。

成语“三生有幸”源于此。2。

此故事摘自2006年10月九州出版社《唐诗经典故事》(《三生有幸识精魂--书生李源跟和尚的奇异交往》)。 -------------------------- 二、秀才:崔郊 在唐代,由于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附于男子,有权有势的大官或军中将领,将地位低下的漂亮女子可以随意买卖或赠人,他们将这些女子称为姬妾、婢女,于是引出了许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有个叫崔郊的秀才,家庭非常穷苦,父母双亡,他只好寄住在姑母家里。姑母家有个婢女翠莲,不仅长得端庄秀丽,而且精通音乐,琴弹得特别的好。

崔郊是个忠厚善良,眉清目秀的年轻人,读书非常刻苦,诗文写得也很好,很受翠莲的喜爱,崔郊也非常喜欢姑娘的美貌和聪慧,这样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 这天晚上,两个人偷偷地月下幽会,并立下了嫁娶的誓言。

翠莲姑娘问:“我们的事,你姑母会同意吗?”崔郊回答说:“待我慢慢说,但不能现在告诉她。”姑娘忧心忡忡地说:“你是一位秀才,而我是你们家的婢女,来到你们家是为了侍候你们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姑母会将我嫁出去。

”崔郊忙接过话头:“你尽管放心,我是非你不娶!”翠莲也斩钉截铁地发誓:“我非你不嫁!” 崔郊的姑母发现了侄儿同婢女翠莲的爱恋关系,她不答应这门婚事,不久将翠莲卖给了当地掌握军政大权的节度使于頔,得钱40万。翠莲哭喊着不答应,崔郊也大病不起,可没有办法。

几天后,花轿将翠莲接走了,她做了于頔的姬妾。崔郊日夜思念不已,整日在于頔节度使府衙附近徘徊。

这天是寒食节,翠莲找机会跑了出来,在柳树下见到崔郊,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我无颜再见郎君。”崔郊忙替她擦干泪水说:“我们出逃吧?”翠莲边哭边说:“跑到哪里也会被捉回来,我怎么能把你也推进火坑?”崔郊悲痛地说:“等到他不要你时,我再来接你。

”分别时崔郊赠给她一首七绝: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意思是说:公子王孙(指自己)跟在你的后面,绿珠(指翠莲)的泪水滴落在绸巾上。节度使府的大门一进去深似大海,你我是再也无法相见了,从此我就像陌生的过路人被你遗忘。

这首诗不知什么时候落在了于頔手上,他读后很受感动,于是下令召见崔郊。大家不知是福是祸,都替崔郊担心,崔郊也惊慌失措地来到了府里。

没想到于頔竟然握住崔郊的手说:“你写得好诗!既然你们真心相爱,我将翠莲归还于你。”崔郊大吃一惊忙说:“那姑母收取的40万钱,我以后会慢慢归还。

”于頔大笑说:“不用了,40万钱是小事一桩,不用为此事多心。”说完,命手下将崔郊和翠莲送出府衙,还给了他们一笔钱操办婚事儿。

[注]此故事摘自2000年6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唐诗故事》。

3.形容酒桌上气氛融洽的词

酒宴要办好,祝酒少不了;

祝酒有学问,随意要乱套;

主人先举杯,脸上要带笑;

致词有韵味,简明又扼要;

碰杯有讲究,乱碰不礼貌;

举杯讲身份,切莫杯抬高;

当年古罗马,决斗见分晓;

双方换杯喝,证明没毒药;

如今比酒量,酒场出英豪;

祝酒为灌酒,理由有千条;

如此祝酒法,客人受不了;

还是适量喝,品尝酒味道;

被敬者随意,敬者可干掉;

几人交叉喝,能多且能少;

祝酒为祝福,酒场勿吵闹;

敬酒为敬人,目光不要瞟;

朋友频举杯,不要都喝倒;

大家喝高兴,祝君身体好。

4.虞世南写的蝉一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哦 谢谢拉#^_^#祝您愉快

5.李白有什么美称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扩展资料:

长安元年(701年),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6.古人对姓名字号运用有什么讲究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

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

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

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

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

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 北魏着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着名道士寇谦之。

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

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

7.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

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

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

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

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

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

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

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

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

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

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

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

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

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

8.想要大唐诗录的,功略,只等半小时

引 子 唐开元三年, 国强民安, 举国上下, 一片繁盛的景象。

十七年前宫中被掳走的太子年已十七, 现名铁中玉,数年寒窗苦读,总算对诗词歌赋也颇有所得。 一天早上, 铁中玉来到溪边汲水,耳边忽传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的声音,铁中玉循声而往。

第 一 回 游戏开始, 铁中玉与老人谈完话后可以先看看城墙上的告示,然后进城, 捡起地上的稻谷和 “长生店” 旁陶罐边上的钱袋, 觉得 “长生店” 外挂的宫灯蛮怪的, 看看原来是个谜题: 顺序如下: 黄鹤楼,望庐山瀑布, 寻隐者不遇, 登高,古风,回乡偶书;这时店门才可以打开, 老板告诉我诗仙李白就在城中。敲敲对面房子的门, 打不开, 站在窗下听听,原来秀才想要鱼。

从长生店后面来到城西, 见到一人醉卧街市之上, 口中直叫 “酒,酒”。 做个好心, 来到酒馆内,用钱袋买来老春酒给他。

谁知醉汉贪得无厌, 还要一瓶, 才肯带我去长生殿,而酒馆老板又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不肯赊帐,如何是好呢?敲开酒馆旁住户的门, 答对主人的身份是新嫁娘, 得到蓑衣。 往东走, 来到谢眺楼前, 看门的不给我进。

只好敲敲旁边房子的门,谁知道出来一个书生, 答对他五题后得到十两银子。好极了,回酒馆买酒给那醉汉, 谁知他又不要了, 不肯带我去长生殿。

没办法,先将蓑衣还给老人再说吧。 往南出城,在小溪边用稻谷引来黄鹂鸟,一路走下去, 从桥边岔道上来到西涧。

将蓑衣还给老人后,他送我一副渔具, 并且告诉我说只有用李白的 “太白剑” 才能引来庐山水, 恢复这里往日的生机。 回城,在小溪边用渔具钓到鲤鱼, 想起那要鱼的秀才, 回到城里,将鱼从窗口中送与他。

秀才回赠我半页诗,如果答对了他的问题,还会知道三宝之一与李白有关, 答案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知道吧。 来到谢眺楼前, 想到李白可能就在楼上, 用酒灌醉那看门人, 上楼。

楼上空无一人, 只有半页诗放进桌上的残书中后,才可以解屏风的谜题。谜题就是给诗断句, 诗是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知道诗的就不会给难倒。

特别之处在于要将标点连起来,组成一幅画。注意一点就行了: 标点紧跟在字后, 比如“忧”后有两片树叶,标点在第一片上。

完成后李白从画中出现, 送我太白剑,跟着就云游去也。他倒开心, 难为我还要东奔西跑。

从东边城门出城, 往东去庐山。见到山道上有一堆缺了几个字的酒坛将通路堵住了,用门上的几个字组成完整的一句诗: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即可出现山路。

上至庐山峰顶, 将太白剑放在大石上,做《望庐山瀑布》的谜题, 完成后即可引来庐山水。 下山, 问樵夫, 答对问题后得知九江口来了一条船, 过去看看。

船上的小丫鬟非要我答对问题才给上船,上船后才知要有金莲花方能见琵琶女,无奈只好下船。上岸后来到东边的山道上, 只见一书生站在道旁, 甚为可疑。

原来他偷了琵琶女的金莲花,不过只有答书生的三道问题后他才会将偷来的金莲花交给我。 赶快回船, 将金莲花放在门帘上, 做谜题。

这题是描图,要正确勾勒出琵琶女弹琵琶的手形--是右手--在琵琶上方,手心向内。终于可以一睹琵琶女的风采,谁知她郁郁不乐,原来只《琵琶行》才可化开她心中的烦忧。

好人做到底,只好再去找找《琵琶行》了。想起庐山水已经被自己引来,回西涧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

下船后有两种方法去西涧:一是从东边山道上过去,要跳桥墩--按“只在此山中”的顺序跳即可;二是从城里绕过去。来到西涧, 果见绿树清溪, 只不过少了点生气。

将黄鹂鸟放在绿了的树上, 韦应物为鸟声所动, 送我《琵琶行》曲谱。这下好了,回船上去, 此时又要跳桥墩,只要按反顺序跳即可;将曲谱给琵琶女, 她邀我共往江南一行,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哪有不答应之理?(有去无回?) 第 二 回 来到江南, 果然风景如画, 一片春光。

看见身边草地上的匾额,捡起来, 发现上面只有一个“楼”字。面前站着一个和尚,与他谈话--竟然是贾岛!?他向我求教“推敲”, 我当然不会答错了。

再与他说话,他告诉我文坛至宝“鹤翔砚”在黄鹤楼。我来到旁边小楼前, 可楼内的三个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不肯开门,以为我是“小杜”--杜牧。

误会澄清之后,他们要我找人题好此楼--“芙蓉楼”的匾后才会开门让我进去。 无奈,只有找人来题字了。

往西走, 来到荷塘前,只见荷花时开时闭,原来又是谜题:取王昌龄的《采莲曲--其二》, 按诗句的顺序跳过荷塘。 一路西行, 来到黄四娘的小屋前, 送她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她赠我鹅毛, 我谢过她, 四娘告诉我红豆的秘密。

再往前走,来到破山寺前, 且进去看看。 寺内和尚寒山告诉我,此寺又名寒山寺--难道是《枫桥夜泊》里的寒山寺?推开佛像后的殿门,来到后院。

咦,怎么有个和尚在练功?原来是卢伦。他要我解开棋上的魔法, 我唯有照办。

这里要下棋,这可没有什么诀窍可言。 完成后后园的门会打开,出去后就来到江边。

又见到贾岛, 他告诉我江中舟上之人有一玉箫, 功效神奇,弄得我心痒难搔,想一睹其风采,可怎么才能拿得到呢?想到《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钟声,我往南回到寺中,。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